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唐代。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此詩作于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王維在長安游歷,曾隨岐王在九成宮避暑。
參考資料:
1、鄧紹基 周秀才 侯光復.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王維:大連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6頁
首聯敘事,言岐王奉詔離開京城去九成宮避暑。“帝子”,指岐王。“丹鳳闕”,泛指帝京宮室。“天書”,天子詔命。“翠微宮”,非實指終南山之翠微宮,而是以“翠微”為形容語,直稱九成宮。山氣青蒼叫“翠微”,九成宮建在山上,以此相稱,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靜之氣,既與題目的避暑相切,又開啟下文的鋪開描寫,有曲徑通幽之妙。
頷聯,頸聯集中寫九成官消暑勝地的景致。白云繞窗,并從戶牖的縫罅中偷襲入來,沾惹衣上;卷起簾幔,劉鏡理妝,山泉的投影即在鏡中,則窒面懸瀑可知。瀑水投下峽谷,谷在林封樹掩之中,透過密林,傳來歡聲笑語般的嘩嘩水聲;而重重房室都在巖問綠蔭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體形象化,寫出一個云擁霧繞、樹抱水環的勝境,這還不是如登仙界嗎?尾聯即順此以夸耀收結。仙境也未必勝過此地,不必學王子晉成仙了。“吹笙”,用王子晉的典故。《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風鳴.游伊洛之間,被浮丘公接上嵩山。這個典故選擇甚妙。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下皋俱樂亭扁 其十。明代。黃仲昭。 瀟灑林亭僅數椽,包羅風景迥無邊。夜來微雨兼秋至,徹骨清寒疑欲仙。
王元美分守浙西書來謂烏程酒濁如涇水黑若油。明代。王叔承。 試問烏程第一篘,醉仙翻作酒家羞。三千年上探星海,未必黃河是濁流。
鳳銜杯 詠秦羽陽宮瓦。近現代。溥儒。 羽陽宮殿悲何處。彩云蕭史同朝暮。霸業久隨塵,問咸陽、可憐焦土。祗河岳,還如故。閱滄桑,成今古。漳臺片瓦皆愁侶。嘆璧月仍圓,銷磨秦漢經風雨。興亡恨,誰能補。
頌古五十五首。宋代。釋紹曇。 美如西子離金闕,嬌似楊妃倚玉樓。猶把琵琶半遮面,不令人見轉風流。
畫胡。明代。顧璘。 歷歷塵沙貌,棱嶒怪爾殊。寒云纏毳服,猛氣映虬須。萬里明王貢,群方混一圖。追傷衰晉末,無力斬休屠。
題浯溪。宋代。曾豐。 千古一碑得人愛,來書碑后幾前輩。相頡頏甚曾不饒,自混融之了無礙。太平天子狃開元,馴致馬嵬悔何逮。桑陰未徙宗廟安,儲皇功豈不云倍。君父恩重臣子輕,功至彌天皆分內。靈武猶言權濟經,京師何忍小間大。南內起居不遑安,西宮晨夕無聊賴。不沒其實豫章公,言者無罪聞足戒。元結但持歸美心,為尊者諱誰獨怪。歸美為頌刺為雅,四詩義各有攸在。一出春秋雅頌中,兩忘人我是非外。朅來獨招莫逆魂,尊中有酒聊一酹。垂去更解未艾紛,石上有壁聊一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