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登崖州城作。唐代。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我獨自一人登上高樓遙望帝京,這是鳥兒也要飛上半年的路程。
連綿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轉(zhuǎn)千回層層圍住這崖州郡城。
⑴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區(qū)大林鄉(xiāng)一帶。
⑵獨:獨自。帝京:都城長安。
⑶猶:尚且,還。程:路程。
⑷似欲:好像想。住:止住,停住。
⑸百匝(zā)千遭:形容山重疊綿密。匝:環(huán)繞一周叫一匝。遭:四周。郡城,指崖州治所。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可惜宣宗李忱繼位之后,白敏中、令狐绹當國,一反會昌時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李德裕成為與他們陷害的主要對象。他晚年連遭三次貶謫。大中三年(849年)正月,詩人抵達崖州。此詩他已年過六旬,但仍心系國事。此詩便是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99-600
2、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99-600
這首詩,同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絕句,作者都是遷謫失意的人,寫的同樣是以山作為描寫的背景。然而,它們所反映的詩人的心情卻不同,表現(xiàn)手法及其意境、風(fēng)格也是迥然各別的。
作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處于炎海窮邊之地,他那眷懷故國之情,仍然鍥而不舍。他登臨北睇,主要不是為了懷念鄉(xiāng)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與感傷。“獨上高樓望帝京”,詩一開頭,這種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詩所抒之情,和柳詩之“望故鄉(xiāng)”是有所區(qū)別的。“鳥飛猶是半年程”,極言去京遙遠。這種藝術(shù)上的夸張,其中含有濃厚的抒情因素。這里,深深透露了依戀君國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說的“哀故都之日遠”,同一用意。
再說,雖然同在遷謫之中,李德裕的處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畢竟還是一個地區(qū)的行政長官,只不過因為他曾經(jīng)是王叔文的黨羽,棄置邊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歸不得,但北歸的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否則他就不會乞援于“京華親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則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在殘酷無情的派系斗爭中,他是失敗一方的首領(lǐng)。那時,他已落入政敵所布置的彌天羅網(wǎng)之中。歷史的經(jīng)驗,現(xiàn)實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必然會貶死在這南荒之地,斷無生還之理。沉重的陰影壓在他的心頭,于是在登臨看山時,著眼點便在于山的重疊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百匝千遭”的繞郡群山,正成為四面環(huán)伺、重重包圍的敵對勢力的象征。人到極端困難、極端危險的時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經(jīng)斷絕,對可能發(fā)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準備,心情往往反而會平靜下來。不詛咒這可惡的窮山僻嶺,不說人被山所阻隔,卻說“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艱難意轉(zhuǎn)平”的變態(tài)心理的反映。
詩中只說“望帝京”,只說這“望帝京”的“高樓”遠在群山環(huán)繞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沒有抒寫政治的憤慨,遷謫的哀愁,語氣是優(yōu)游不迫,舒緩而寧靜的。然而正是在這優(yōu)游不迫、舒緩寧靜的語氣之中,包孕著無限的憂郁與感傷。它的情調(diào)是深沉而悲涼的。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xué)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fù)遭奸臣鄭注、李訓(xùn)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zhí)政期間外平回鶻、內(nèi)定昭義、裁汰冗官、協(xié)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quán)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xué)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fù)遭奸臣鄭注、李訓(xùn)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zhí)政期間外平回鶻、內(nèi)定昭義、裁汰冗官、協(xié)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quán)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雨后瀛臺即景 其四。。弘歷。 松篁深處潤沾衣,也覺濃陰漸漸肥。便放輕舟剪煙景,密云又作雨絲飛。
讀蘇武李陵司馬遷傳。宋代。華岳。 白旄持節(jié)使單于,萬里風(fēng)煙十載余。柳毅不行沙漠路,卻憑歸雁為傳書。
偈頌七十二首。宋代。釋祖欽。 洪蒙未判絕疏親,畢竟難將事理分。夜半正明還不露,金剛腦后鐵昆侖。
雜興十首 其一。宋代。方一夔。 前程在處暗危機,脫跡紅塵入翠微。清水一竿張釣具,白云四壁掛樵衣。馬惟畫骨空嗟瘦,龍不點睛那解飛。差有陳編相伴住,時將詩句洗前非。
慈湖中流遇大風(fēng)舟危甚食時風(fēng)止游靈巖寺。宋代。張耒。 心悸西江浪似山,眼明僧舍一窗閑。從今要見廬山面,畫作屏風(fēng)靜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