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憶西山,靈隱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舊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時見攀高樹,長嘯一聲何處去?別來幾向畫圖看,終是欠峰巒!
酒泉子·長憶西山。宋代。潘閬。 長憶西山,靈隱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舊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時見攀高樹,長嘯一聲何處去?別來幾向畫圖看,終是欠峰巒!
上片起首一句點明題旨,然后直接進入回憶。第二句用兩個地名詞和兩個方位詞,帶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風景點。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現(xiàn)了廣闊的背景以后,再專門回味游覽冷泉這一名勝時的情形,自然也有舉一點以見全貌的作用。以上兩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寫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標明地點方位和說明舊日曾經(jīng)親游,至于這里的風景到底怎樣美好,作者卻不直說。這樣寫可以讓讀者馳騁想象,他們有可能填補出比任何筆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來,這是藝術(shù)空白的妙用。上片結(jié)尾一句意思是說這里游憩,即使酷熱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說前兩句寫景只點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藝術(shù)的拙筆的話,那么這一句無邊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態(tài)的神韻,則使用了藝術(shù)的巧筆。
過片兩句是想象。冷泉亭左側(cè)有呼猿洞,相傳晉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這兩句虛事實寫,更添了西山靈氣。從內(nèi)容上看,作者這兩句中似乎還通過白猿的長嘯而去,懷念杳無蹤跡的慧理,然后再通過對慧理的追緬,遙寄自己許身湖山、與猿為侶的愿望。結(jié)拍兩句,意思是說:別后因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來西山的畫圖頻頻觀看,但那上面終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質(zhì)來。這里用圖畫作為反襯,西山的靈姿秀氣因此更為突出了。“欠峰巒”,指缺少峰巒,實際上是說沒有好的峰巒。“畫圖”,別本作“畫闌”(“闌”同“欄”),說詩人所處的地方多次憑闌而望,終是看不到西山那些優(yōu)美的山峰。這樣當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圖畫更美麗這層意思。
潘閬(?~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任滁州參軍。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
潘閬。 潘閬(?~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任滁州參軍。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勞農(nóng)今喜復南轅,夾道扶攜亦笑諠。縣尹庶幾無疾病,山人迎送耐頻煩。
芼蔥湯餅聊堪飽,出甕春醪半帶渾。惟有為民真實意,異時陳跡付公言。
勞農(nóng)凈居贈皎啟二僧。宋代。陳造。 勞農(nóng)今喜復南轅,夾道扶攜亦笑諠。縣尹庶幾無疾病,山人迎送耐頻煩。芼蔥湯餅聊堪飽,出甕春醪半帶渾。惟有為民真實意,異時陳跡付公言。
十二月八日散步上海廢城西見古木寒鴉與伯未同賦四首 其二。。曹家達。 往日延秋門上呼,夜砧聲里每將雛。而今拋棄荒園里,誰省當時尾畢逋。
仁化錦石巖 其四。明代。符錫。 江翻西日愰丹厓,抉眥南榮斗柄楷。突兀尚愁飛鳥度,幽偏真剌野夫懷。龍棲石洞云常雨,鳳翥韶津禮億柴。罷卻薰弦弄明月,未應佺偓隔形骸。
八聲甘州 寫紅梅寄錢默存教授。近現(xiàn)代。龍榆生。 看一枝、春色逐人來,雙臉暈潮妝。對遙山斜睇,修篁倦倚,照影寒塘。曾是霜侵雪壓,歲月去堂堂。留得芳心在,省識東皇。撩撥何郎詩興,便胡沙掃盡,難近昭陽。甚才通一顧,贏得幾回腸。是冰肌、何曾點污,記那回、憔悴損容光。橫斜影,映簪花格,淡月昏黃。
投壺。宋代。劉子翚。 暇日賓月集,投壺雅戲同。傍觀驚妙手,一失廢前功。禮盛周垂憲,詞夸晉起戎。區(qū)區(qū)論勝負,轉(zhuǎn)眼事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