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不見歸。
懷良人。唐代。葛鴉兒。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不見歸。
滿頭的秀發如今亂如飛蓬,買不起首飾,只好自己用荊條折成了發釵別在頭上,像這樣的貧窮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連一件像樣的衣裙都沒有,還穿著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樣的衣裝已經沒有人再穿了。已經到了春耕的時候,該播種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誰來和我一起播種呢?按說現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時候了,為什么還不見回來呢?
良人:古代婦女對自己丈夫的稱呼。《全唐詩》此詩題下注:“一云朱滔時河北士人作。”
蓬鬢:如蓬草一樣散亂的頭發,形容相思之苦。語出《詩經·衛風·伯兮》。荊釵:用荊條做的飾品。世所稀:貧寒的家境世上少有。
胡麻:芝麻,據說只有夫婦同種,才能得到好的收成。好種:正是播種的好時候。
不見歸:一作“底不歸”(《全唐詩》校)。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965 .
2、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402 .
這首詩是一位勞動婦女的怨歌。韋縠《才調集》、韋莊《又玄集》都說此詩作者是女子葛鴉兒。孟棨《本事詩》卻說是朱滔軍中一河北士子,其人奉滔命作“寄內詩”,然后代妻作答,即此詩。其說頗類小說家言,大約出于虛構。然而,可見此詩在唐時流傳甚廣。詩大約成于中晚唐之際。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342-1343 .
此詩前兩句首先描繪出一位貧婦的畫像:她鬢云散亂,頭上別著自制的荊條發釵,身上穿著當年出嫁時所穿的布裙,足見其貧困寒儉之甚(“世所稀”)。這兒不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間還可看出一部夫婦離散的辛酸史。《列女傳》載“梁鴻、孟光常荊釵布裙”。這里用“荊釵”、“布裙”及“嫁時衣”等字面,似暗示這一對貧賤夫婦一度是何等恩愛,然而社會的動亂把他們無情拆散了。“布裙猶是嫁時衣”,既進一步見女子之貧,又表現出她對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謂“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輪番回家。從“正是歸時”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聲行負戈”的征人吧,這女子是否也曾有過“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杜甫《新婚別》)的誓言,那是要讀者自去玩味的。
于是,三句緊承前二句來。“胡麻好種無人種”,可以理解為賦(直賦其事):動亂對農業造成破壞,男勞動力被迫離開土地,“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田園荒蕪。如聯系末句,此句也可理解為興:蓋農時最不可誤,錯過則追悔無及;青春時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還也會“縱使相逢應不識”呢。以“胡麻好種無人種”興起“正是歸時底不歸?”實暗含“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意,與題面“懷良人”正合。
這還不能盡此句之妙,若按明人顧元慶的會心,則此句意味更深長。他說:“南方諺語有‘長老(即僧侶)種芝麻,未見得。’余不解其意,偶閱唐詩,始悟斯言,其來遠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種時必夫婦兩手同種,其麻倍收。長老,言僧也,必無可得之理。故云。”(《夷白齋詩話》)原來芝麻結籽的多少,與種時是否夫婦合作大有關系。詩人運用流行的民間傳說來寫“懷良人”之情,十分切貼而巧妙。“懷良人”理由正多,只托為芝麻不好種,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所以,此詩末二句兼有賦興和傳說的運用,含義豐富,詩味咀之愈出,很好表達了女子“懷良人”的真純情意。用“胡麻”入詩,這來自勞動生活的新鮮活跳的形象和語言,也使全詩生色,顯得別致。
絕句“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楊載《詩法家數》)。此詩末句由三句引出,正是水到渠成。“正是歸時底不歸?”語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歸乃出于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以“懷”為主,也是此詩與許多怨婦詩所不同的地方。
葛鴉兒,唐朝女詩人。生卒年與生平不詳。她最有名的作品《懷良人》最早見于韋莊所編的《又玄集》,因此可知她大約生活在中晚唐時期。又從此詩的描寫來看,她應該是一個貧苦的底層勞動婦女。《全唐詩》801卷收錄其詩三首。即《懷良人》和《會仙詩二首》。其中《會仙詩》描寫的景象頗具道家色彩,似不應出自一個普通勞動婦女之手。如此說來,她的身世愈加撲朔迷離。 ...
葛鴉兒。 葛鴉兒,唐朝女詩人。生卒年與生平不詳。她最有名的作品《懷良人》最早見于韋莊所編的《又玄集》,因此可知她大約生活在中晚唐時期。又從此詩的描寫來看,她應該是一個貧苦的底層勞動婦女。《全唐詩》801卷收錄其詩三首。即《懷良人》和《會仙詩二首》。其中《會仙詩》描寫的景象頗具道家色彩,似不應出自一個普通勞動婦女之手。如此說來,她的身世愈加撲朔迷離。
秋夜。宋代。方一夔。 露白初濡木,星虛漸集房。蛾飛爭墮水,魚退急投梁。搗練堤防冷,收禾準備荒。只愁棗紅地,萬馬逐殘羌。
旅坐。宋代。羅公升。 負卻征塵債,飄零迄未休。孤蓬江貯夢,深巷雨添愁。山色分濃淡,禽聲互去留。班超亦良苦,萬里覓封侯。
西江月·大道古今一脈。。王惟一。 大道古今一脈,圣人口口相傳。奈何百姓不知焉。盡逐色聲迷戀。在邇不須求遠,何消更遇神仙。分明只在眼睛前。日用常行不見。
山居雜詠 其四。。金朝覲。 消得風光未了春,多情花鳥最相親。無端添入深閨恨,甘作人間薄命人。
五月黎梅萼刺史齋中納涼。明代。陳子升。 一水何煩遠溯洄,荔支灣上柳塘隈。大夫舊創迎風館,中圣新持避暑杯。疏雨灑松棋子落,暗潮翻荇棹歌來。濠梁陳跡湘累怨,玉麈揮殘賦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