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墻東不為身。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shù)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唐代。白居易。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墻東不為身。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可獨終身數(shù)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我們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過一種“無官一身輕”的隱居生活。
我們結(jié)鄰后,一輪明月,共照著兩家的庭院;一株綠楊,將濃濃的春意灑落在兩家的院心。
每每暫時出門尚且希望有個好伙伴,長期定居怎能不選擇好鄰居呢!
結(jié)鄰之后,不僅我們兩人總能見面,而且我們的子孫也能長久相處。
元八,名宗簡,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舉進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詩友,兩人結(jié)交二十余年。卜鄰,即選擇作鄰居。
心跡:心里的真實想法。
墻東:指隱居之地。《后漢書·逸民傳》:“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
身:自己。
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風韻猶存”句。這里借指隱居的地方。
猶:尚且,還。
伴:陪伴的人。
豈得:怎么能。
可獨:哪里止。
長:通“常”,往往,經(jīng)常。
參考資料:
1、雅瑟.《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頁
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春,詩人和元宗簡都在朝廷供職,宗簡在長安升平坊購了一所新宅,詩人很想同他結(jié)鄰而居,乃作這首七律相贈。
參考資料:
1、雅瑟.《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頁
2、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03-804頁
詩的前四句寫兩家結(jié)鄰之宜行。首聯(lián)寫兩人“平生心跡最相親”,接著就具體寫“相親”之處。“墻東”、“三徑”和“綠楊”,都是有關(guān)隱居的典故。這幾處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顏氏家訓·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矯揉造作,非常自然適宜。詩人未曾陳述卜鄰的愿望,先借古代隱士的典故,對墻東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說明二人心跡相親,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隱居而不求功名利祿的人,一定會成為理想的好鄰居。詩人想象兩家結(jié)鄰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綠楊”使人倍感溫馨,兩人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愜意地散步暢談,反映了詩人對結(jié)鄰的美好憧憬。
頷聯(lián)“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這幽美的境界中,兩位摯友——詩人和元八,或閑庭散步,或月下對酌,或池畔觀魚,或柳蔭賦詩,恬然陶然,游哉優(yōu)哉。這兩句詩總共十四個字,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啟發(fā)人展開豐富多彩的想象,體現(xiàn)了對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辭效用,也體現(xiàn)了詩人的語言藝術(shù)。
后四句寫詩人卜鄰之懇切。暫出、定居、終身、后代,襯托復兼層遞,步步推進,愈轉(zhuǎn)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帶入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種值得神往的美好狀態(tài)。這也側(cè)面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詩人反問一句,緊追一句,讓對方不能不生“實獲我心”的同感。不斷反問,也是側(cè)面表現(xiàn)詩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說理,實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計要說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實是在推心置腹地訴說對朋友的極端的渴慕,語言樸實真摯,推心置腹,表現(xiàn)出殷切而純真的友情。
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豐富多彩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如畫的環(huán)境,筆力明快,充滿詩情畫意,讀來倍感舒暢愜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曉發(fā)。清代。張問陶。 舟行水氣空,露白晨星小。高樹帶殘鐘,寒煙滅飛鳥。陂田新雨足,茅屋一燈曉。林外桔槔聲,飯牛人語早。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南北朝。謝朓。 二別阻漢坻。雙崤望河澳。茲嶺復巑岏。分區(qū)奠淮服。東限瑯琊。西距孟諸陸。阡眠起雜樹。檀欒蔭修竹。日隱澗疑空。云聚岫如復。出沒眺樓雉。遠近送春目。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谷。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長蛇固能翦。奔鯨自此曝。道峻芳塵流。業(yè)遙年運倐。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浩蕩別親知。連翩戒征軸。再遠館娃宮。兩去河陽谷。風煙四時犯。霜雨朝夜沐。春秀良已凋。秋場庶能筑。
下皋俱樂亭扁 其十。明代。黃仲昭。 瀟灑林亭僅數(shù)椽,包羅風景迥無邊。夜來微雨兼秋至,徹骨清寒疑欲仙。
春日郊行。唐代。王翰。 林外鳩鳴客夢殘,起來隨意岸青綸。春深池面生新水,晚霽云頭露遠山。野寺秾花飛蛺蝶,高岑喬木囀綿蠻。杖挑二百青錢在,擬買村醪一醉還。
賀新郎 蕭山縣署贅婿詞。清代。毛奇齡。 正河陽花滿。秋水芙蓉,艷紅如剪。贅婿淳于千里至,早已題詩齊苑。喜今日、光生銀管。古署催妝開錦席,看一堂、紫罽鋪香軟。雙盞暮,酌來淺。萬條紅燭燒將短。更庭前、幾行畫扇,遮來宛轉(zhuǎn)。洗馬文章當日事,樂令風流不遠。況種得、藍田瓊琬。最羨今宵乘鳳處,聽秦臺、幾曲簫聲緩。烏鵲到,喜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