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部落到陰陵,奕世勤王國史稱。
夜卷牙旗千帳雪,朝飛羽騎一河冰。
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
日晚鸝鵜泉畔獵,路人遙識郅都鷹。
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唐代。李商隱。 何年部落到陰陵,奕世勤王國史稱。夜卷牙旗千帳雪,朝飛羽騎一河冰。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日晚鸝鵜泉畔獵,路人遙識郅都鷹。
是在哪個時代契芯部落來到了陰陵,世世代代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雪壓千帳的寒夜營前的大旗迎風飄卷,軍情緊急的清晨,傳書的軍騎越河踏冰。
西蕃的男兒背負著小孩來青冢歸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壺盛酒到白登勞軍。
在黃昏時節你來到碎鳥鵜泉邊打獵,路上的行人遠遠就認出你這位郅都鷹。
蔚州:今山西靈丘縣。契藍使君:蔚州刺史契蘇通。詩題下作者自注:“使君遠祖,國初功臣也。”契芯通是鐵勒族契蕊部落人,貞觀六年,契蕊通五世祖契芯何力,率部歸順唐王朝,以后又立有大功,封涼國公。
陰陵:陰山。契芯何力歸唐后,曾移居陰山。
奕世:累世。勤王:為朝廷效力。
“夜卷”二句:意為契芯家族為國東征西討,作戰勇敢,立有赫赫戰功。
襁負:背著小孩。青冢:王昭君墓,此處泛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帶。
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東。此二句意為契蘇通所到之處,深受各部族老幼婦女的歡迎。
鷓鵜泉:在今內蒙古五原縣。
郅都:西漢景帝時人,任雁門太守時,威震匈奴。
參考資料:
1、華鋒,曾廣開,常平,姚小鷗,宋木鐸,韓向東,李穎編著,.唐代名家詩選: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頁
2、李淼著.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12:第55頁
會昌三年(843),大唐軍隊破回鶻于黑山。契藍通奉詔赴天德(現在的河套地區),故義山由詩送之。
參考資料:
1、呂來好編著.古代送別詩詞三百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9:第152頁
這首送別契瑟通出征的詩,以“奕世勤王”為中心,歷敘契蔥部落內附后與唐朝廷的友好關系,表彰契菇氏歷代勤王的功績及其對促進北方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作用,
首聯用設問起手,總敘鐵勒部落歸附唐王朝和為朝廷效力的歷史:“奕世勤王國史稱”,這是朝廷對契瑟一門的評價,也表達了詩人的贊譽之情。
頷聯二句的大意說,在雪蓋千帳的寒夜,掩旗突襲敵軍,在冰封河流的早晨,率兵涉冰飛越:寫的是契菇通五世祖契蔥何力當年勤王的事跡:這里詩人虛擬鋪排,選擇早晨、夜晚兩個典型時間,掩旗夜襲和朝飛冰河兩個典型場面,著力強調契菇騎兵行動的迅急和作戰的神勇。詩人強調這點有其現實意義:因為當時諸藩鎮口稱勤王,卻多擁兵自重,養寇固恩,即使進兵,也多是徘徊觀望,牽延不進。詩人在這里稱贊當年契瑟氏勤王之日夜兼程,迅急神勇,一則是對當時藩鎮一種婉轉的批判,二則是勉勵契菇通仿效乃祖,效忠朝廷,再展契菇氏之雄風。
接著頸聯二句,轉寫現實,契菇通此次出兵勤王,深得北方少數民族擁護,紛紛背著幼兒前來歸附,簞食壺漿表示歡迎÷詩人用具體的畫面,寫出了少數民族廣大群眾支持擁護這場抵御外族入侵的戰爭,這就點出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質。這對正在出師勤王、捍衛邊塞的契菇通來說無異是一種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同時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御侮的歷史證物。
尾聯借出獵隱指對回鶻作戰,意思是說契菇通傍晚出獵鷺鵜泉畔,路人在很遠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鷹,就知道這位蒼鷹式的人物出現了。這里以郅都比契瑟通。“鷹”字雙關,既關合上句“獵”字,又喻契菇通正如號稱“蒼鷹”的郅都,為回鶻所畏憚,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關合得異常巧妙。
總而言之。這首詩聲華既壯,骨力也足以相副,末聯“郅都鷹”、給人以勇悍威嚴的印象。由于腹聯已寫了他獲得了“蕃兒”、“狄女”的擁戶和歡迎,則其威嚴又是和兄弟民族的關懷和友愛相結合的,從而表現出一位既得到各部落愛戴,又令敵人畏憚的出身于少數民族的邊防太守形象。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試陳瞻 其二。宋代。李之儀。 疏簾弄影不驚塵,百憶恒沙認此身。轉盼回頭已陳跡,那知猶作未歸人。
滿江紅 述懷。清代。吳綃。 陵谷紛紜,魚龍混、一江春漲。回首處、平生孤介,弱軀多恙。盼望云霄凡骨重,寸心常鎖雙尖上。閉深閨、棲處似鷦鷯,齊眉餉。行樂事,全拋漾。琴書好,休題唱。但夢吟殘罷,閑愁醞釀。癡想蓬萊弱水隔,難求縮地壺公杖。嘆風風雨雨度馀年,凄涼狀。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華、若昭、若倫、若。唐代。王建。 五女誓終養,貞孝內自持。兔絲自縈紆,不上青松枝。晨昏在親傍,閑則讀書詩。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少年絕音華,貴絕父母詞。素釵垂兩髦,短窄古時衣。行成聞四方,征詔環珮隨。同時入皇宮,聯影步玉墀。鄉中尚其風,重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將此為女師。
病請至三不得許在任調治既小愈作。。倪元璐。 乍似蛾穿出繭關,慚人絲錦索癡頑。不開后閤主投轄,幾失藏舟天賜環。多事角蹄占白黑,罪言肘手訴朱殷。拚將髀肉填鞍債,耐看朝回馬上山。
高陽。清代。吳藻。 閣雨云疏,弄晴風小,薄寒惻惻如秋。有約湔裙,紅羅先繡蓮鉤。酒鎗茶具安排慣,倩移來、三板輕舟。莫因循,歲歲芳時,日日清游。水鄉曲折疑無路,又花隨柁尾,轉個彎頭。謝了緋桃,二分春色全休。短蓬移入香深處,載新詩、不載閒愁。好溪山,除卻西湖,一半句留。
詠史十首 其一 楊妃。。楊浣芬。 寵賜溫泉浴,長生記定情。忽驚鼙鼓至,空自玉顏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