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罷淮邊客路通,亂鴉來去噪寒空。
吊萬人冢。唐代。張蠙。 兵罷淮邊客路通,亂鴉來去噪寒空。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
戰爭平息,淮河邊上客路再次暢通;烏鴉聒噪,飛來飛去對著寒冷的天空哀鳴。
可憐將士白骨,聚集成千形成孤墳;遙想當年,他們都曾為將軍尋求立下戰功。
吊:憑吊。
兵罷:指戰爭結束。
噪:(烏鴉)鳴叫。
可憐白骨攢孤冢:這是在描寫上萬戰死將士的白骨交錯堆積,形成了孤零零的大型墳塋。
攢(cuán):聚集。
覓戰功:尋求立功。與王昌齡《閨怨》中“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句的“覓封侯”意思相近。
唐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紛紛激化。廣大河淮地區遂成為新舊軍閥朱溫、時溥、楊行密等進行割據混戰的戰場。這些軍閥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曾以殺人邀取戰功,飛黃騰達;在割據混戰中又以屠戮生靈來建立武功,以滿足各自不可告人的權力欲。《吊萬人冢》就是戰亂后詩人客游河淮地區時根據所見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會縮影,控訴了統治者為一己私利而壓迫人民的血腥罪惡。
這首詩以景托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頗具藝術感染力。首句“兵罷淮邊客路通”,落筆便寫出詩人客游河淮地區的時間是在“兵罷”之后;“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于戰亂暫時結束的欣喜之情。
次句“亂鴉來去噪寒空”,承上而來,在剛剛振起的歡悅情感上兜頭潑來一盆冷水——一路之上,人煙滅跡,黑鴉聒噪,從而使詩歌畫面陡然涂上了一層恐怖荒涼的色調。“亂”字寫出了黑鴉遮天蔽日之多;烏鴉以食腐肉為生,萬人冢上空烏鴉的狂歡亂舞,愈顯出戰亂中死人之眾,使天空彌漫著一片凄寒之氣,給人思緒上增添了悲切感。第三句“可憐白骨攢孤冢”,是以情馭景的妙筆,它以特寫式的鏡頭拍下了“千里無雞鳴,白骨蔽平原”的現實場景,一個“孤”字蘊含了對枉死者離鄉背井、慘死他鄉的無限同情,令人容易從枉死者聯想到戰爭給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劇和心靈創傷。句首冠之以“可憐”二字,為詩情向高潮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足以表達出詩人的強烈同情心。末句“盡為將軍覓戰功”是全詩的高潮。可以說,前三句所展示的都主要是事物的現象及結果,而這最后一筆才是探究問題之本質的所在。“盡為”寫出了造成生靈涂炭原因的獨一性,“覓戰功”則點破了朱溫之流發動戰爭的目的性和自私性。這是全詩中關鍵的飛躍,具有高屋建瓴的氣勢和認識高度。但這一感情的飛躍,卻正是踏著前三句景物描寫而達成了水到渠成的升華;沒有前三句景的鋪陳,第四句的宕出就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首詩在思想上與曹松《己亥歲》中“一將功成萬骨枯”及杜荀鶴《再經胡城縣》中“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它選材典型,構思別具一格,所以,歷來為讀者所喜愛。
[約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復初前后在世。生而穎秀,幼能為詩登單于臺,有“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名,由是知名。家貧累下第,留滯長安。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間,與許棠、張喬、鄭谷等合稱“咸通十哲”。授校書郎,調櫟陽尉,遷犀浦令。五建建蜀國,拜膳部員外郎。后為金堂令。 ...
張蠙。 [約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復初前后在世。生而穎秀,幼能為詩登單于臺,有“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名,由是知名。家貧累下第,留滯長安。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間,與許棠、張喬、鄭谷等合稱“咸通十哲”。授校書郎,調櫟陽尉,遷犀浦令。五建建蜀國,拜膳部員外郎。后為金堂令。
送瘳子晦倅湖還別四絕。明代。陳淳。 松窗梅雪歲寒余,奉別城東古驛頭。君去有行應可樂,我來獨學重為憂。
高士頌九十一首 其七十一 韓康。明代。黃省曾。 伯休謝俗,斸藥青冥。通都樹價,細女舉名。飄然改業,遐蔽霸陵。佯隨國聘,俄蹈虛真。
山夜。明代。李夢陽。 孤月上東岫,白鶴激秋淚。涼風振溪壑,林影颯搖泄。山居本深靜,夜氣復澄霽。冥心向千古,眇焉托真契。
金剛隨機無盡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宋代。釋印肅。 庾嶺問南能,踏碓到三更。誰知憨俗漢,紹祖列傳燈。
戲贈樂天、復言(此后三篇同韻)。唐代。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三部樂 和霞盦風后木葉枯脫之作。清代。楊玉銜。 林禿山髡,掃木葉一空,似頭新沐。蠣墻薜荔,凌亂詩人吟屋。未歲寒、松柏先凋,豈梅花五月,笛聲飛玉。橫汾帆亂,又唱大風一曲。更傷揀枝旅雁,當月昏水闊,冷餐寒宿。許教壘完檐幕,焰支窗燭。問塵襟、滌除幾斛。身世淚、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徑、多少余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