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
我已幽慵僮更懶,雨來春草一番多。
閑居。宋代。司馬光。 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我已幽慵僮更懶,雨來春草一番多。
老朋友和達官貴人們不再和我往來,我門庭冷落,真的可安放捕鳥的網羅。
我已懶散無聊,什么都不做,家中的仆人更是懶過我。你看,一陣春雨剛過,門外的青草又長了許多。
故人:老朋友。通貴:達官貴人。絕相過:斷絕來往。
“門外”句:謂門庭冷落,可安放捕鳥的羅網。這里用此典,說明人情冷暖。羅:捕鳥的羅網。
幽慵:閑散疏懶。僮:仆人。
一番多:一倍多,這里指很多。
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一,遭到排斥,于是從熙寧四年(1071)至元豐八年(1085)退居洛陽,僅任無實權的閑散小職。司馬光在洛陽經營“獨樂園”,卻不甚注重其繁瑣家務,專意編寫《資治通鑒》。僮仆偷懶以致庭草茂盛。司馬光見庭草長勢,聯想到朝中如日中天的變法派,更為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得機清除朝中莠草,遂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44
2、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2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詠閑居是重要主題之一,也稱為閑適詩。對詩人們來說,所謂閑,不僅僅是沒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對出仕忙于公務而言,所以閑居詩往往成了隱居詩的代名詞。司馬光退居后,不能忘懷于朝廷政治,所以這首《閑居》寫閑而實不閑,至少是身閑心不閑,因而格調與傳統的閑居詩不同。
詩前兩句說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們紛紛倒戈,支持新法,與自己斷絕來往,家里安靜得門可羅雀。第二句用漢翟公典故,諷刺人情冷暖,世風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發揮。眾叛親離,他自然郁郁寡歡,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精打采。連仆人也改變了以往慣有的勤儉,乘機偷懶,一場春雨過了,庭前雜草叢生,也沒人去管。“僮更懶”三字,道出無限辛酸,大有“運衰奴欺主”的味道。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句句寫閑,門庭冷落,無人過訪,就少了許多應酬,可以空閑;自己慵懶,無所事事,也是閑。但詩人筆下展示的生活場景不是優游閑散的,而是內外交困的;詩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適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詩是淺顯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這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唐代。王建。 渡頭惡天兩岸遠,波濤塞川如疊坂。幸無白刃驅向前,何用將身自棄捐。蛟龍嚙尸魚食血,黃泥直下無青天。男兒縱輕婦人語,惜君性命還須取。婦人無力挽斷衣,舟沉身死悔難追。公無渡河公自為。
題明倫堂。宋代。劉宰。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風云有幸逢千載,里社應先庛萬間。
病中驚雨起作二首 其二。。盧青山。 衾中起臥兩惶惶,奈汝羈懷不可降。收作夢魂才一點,散于夜色復千方。遙思矮屋空山里,舊有斜窗斷燭光。今夜此光馳萬里,迢迢來照鬢髯長。
暨陽懷古二十三首 其五 道成墩。清代。繆徵甲。 嗚呼,許公仁者非神仙。代民納稅法外意,后之繼者難為賢。瘞金償賦諱施與,詫為黃白毋乃顛。醫師之外設方相,周禮廣立仁政篇。張魯世傳斗米術,驅疫乃以符水專。公能納民躋壽寓,豈藉符水為和扁。禹役庚辰益掌火,為民除害神圣傳。斬蛇赤帝行大澤,搏蛟孝侯入深淵。事本尋常不足怪,要皆一念為民堅。后堂拜母重母孝,大孝必得壽百年。先生應笑欒大輩,妄希白日能升天。世儒自是眼孔小,故神其說何責焉。嗚呼,許公仁者非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