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
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
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
流芳雖可悅,會自泣長沙。
經梧州。唐代。宋之問。 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流芳雖可悅,會自泣長沙。
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逃回后,又投靠了當政的武三思,諂事太平公主,于景龍中遷升為考功員外郎。后安樂公主權盛,他又往諧結,太平公主深恨之。當中宗將提拔他為中書舍人時,太平公主便揭發了他知貢舉時受賄賂,于是下遷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長史,未行改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之問在越州期間尚致力為政,且頗有政績。但公元709年(景龍三年)舊歷六月,中宗崩;公元710年(景云元年)睿宗即位,認為他曾附張易之、武三思,“獪險盈惡”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縣)。
宋之問在唐睿宗即位的第二年春天到達桂林,同年秋天起程繼續前往流放地欽州(今廣西欽州縣)。他乘船從漓江、桂林順流而下,經梧州再溯潯江而上,沿途有感秀麗江山,寫出了一些佳絕的旅游詩篇,如《下桂江縣黎壁》、《下桂江龍目灘》、《發藤州》等,抒發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無比熱愛之情懷。《經梧州》便是其中的一首。
首聯“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五嶺以南被稱作南國,這里指梧州。概括地敘述了梧州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的特征。物華:萬物之菁華。《滕王閣序》有:“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圩。”梧州四季如春,萬物都免受霜雪之寒,常年孕育著勃勃生機。兩句詩的意境廣闊,生機盎然。頷聯承“物華”,著意點染景色:“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不必等候春天來臨,青葉就在不知不覺中一次次生出新葉,紅色的花蕊在接連不斷的開放,這些都是在四季分明的中原看不到的。“暗換”、“續開”生動地表現出梧州的氣候特征。它不同于北國的春枝新綠,夏木蔭蔭,秋葉飄零,冬雪冰封。頸聯“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梧州依山傍水,春天雛鳥新生,鳥鳴口宛囀。秋天江帆悠悠。他一個流放的遠役的罪人,眼前這自由自在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不禁使他神傷。所以他不禁發出了“流芳雖可悅,會自泣長沙”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流芳這里指的是南荒的美好景色,“泣長沙”用的是西漢賈誼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對著令人喜悅的美景,觸目傷情,結尾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宋之問在梧州的時間很短暫,但他此前在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任參軍一年有余。羅定就在梧州的東南面,那里的自然風光當與梧州近似。他這首南國風情十足的詩篇,語言明白如話,用典自然入化。動詞與虛字用得非常精當,加之偶句為流水對,音節流暢優美。宋之問因“媚附二張”,品行頗遭后人非議,歷來人們對其被貶多不表同情。但宋之問集中的一些好詩大多是寫于遭貶斥流放之際,此類詩的一大特點是語言平實自然,不矯揉造作,皆其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人一旦遠離京城,步出宮廷臺閣而跋涉江嶺,擺脫了宮廷詞臣的身份束縛,從而恢復了其獨立的主體人格和自我思維,故其詩作遠非昔日應制奉和之作可比。貶官生涯成就了宋之問,使他得以有更多的好詩傳世。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貽子相。明代。王世貞。 薄祿藏吾道,移官拒物情。簿書空自老,衣食自難輕。漸削崢嶸跡,誰探黯淡名。語君無一可,只是學歸耕。
題興國寺碧落軒 其二。宋代。陳淵。 休論暮四同朝四,且說前三與后三。造物戲人無足較,老禪深處要重參。
陳五主。明代。郭之奇。 可憐巴馬蔽黃塵,夷兇剪亂遂為陳。已知同泰終危國,何事莊嚴又舍身。始興王子興勞苦,刺閨投石夜頻頻。妄希泰伯為三讓,錯認姬公乃世臣。青蒲未了安成泣,臨海旋驅嗣主輪。獨值齊衰能啟土,始逢周盛復逡巡。云龍門外空焚錦,玉樹庭中競樂春。三閣花容誰比艷,平湖草色忽開堙。天子寺奴應可獻,宮英文狎豈相顰。一朝王氣歸眢井,留得新聲感后人。
謝烏鵲。宋代。劉宰。 朝來不成寐,啼鳥繞西東。似欲砭我愚,無虞終有兇。挽衣行太息,飛鳴鵲當空。似欲慰我心,正直神所容。舉手謝鳥鵲,尤喜當何從。吉兇兩不到,我在阿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