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鞭信馬行,數里未雞鳴。
林下帶殘夢,葉飛時忽驚。
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
僮仆休辭險,時平路復平。
早行。唐代。杜牧。 垂鞭信馬行,數里未雞鳴。林下帶殘夢,葉飛時忽驚。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僮仆休辭險,時平路復平。
前四句寫早行所感。起早趕路,詩人沒有明說早到什么時候,他只說自己上馬啟程以后,無力地垂著馬鞭,而讓馬自己自由地前進;走過了數里,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還未聽見雞鳴。“林下帶殘夢”使人意會到詩人是由夢鄉中被喚起來上路的。以致出發以后,依然夢思縷縷,睡意綿綿,足見其趕路之早。“葉飛時忽驚”,是對上一句詩的承接和申述,進一步強調出“早行”來。“林下”和“葉飛”互文,只有在林下路過,才會被落葉所驚醒。這就把行旅者早行時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來。
第五、六句是詩人通過自己身處的環境來寫早行。“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正反映出晚唐時期動亂的社會現實中,詩人早行時的心理狀態。此刻天時尚早,天宇大地還籠罩于一片迷蒙的夜色之中。這種情景,對于一個野旅行役者來說,是會產生一種孤獨寂寞之感的。前路漫漫,思緒紛亂,各種各樣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孤鶴”與其說是真實之景,還不如說是作者的自況。詩人的心緒不寧、心神不定,不言而喻。因此,這兩句詩明顯地表達出詩人早行時的那種特有的悲愴、孤度寂莫的心理感受。至此,早行時的凄清氣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緒,情景交融地表現了出來。
后兩句寫作者和僮仆的交流和行為。“僮仆休辭險”,當僮仆抱怨路途艱險,漫漫無際的時候,作者回答說“時平路復平”,當然,此“平”非彼“平”,作者結尾用這種與僮仆之間近乎玩笑般的對話作結,也正反映出了自己對于時局的憂慮和擔憂。作為晚唐的一位詩人,杜牧對于晚唐的時局有著較為深切的了解和關切,他的許多詩歌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跋虞丞相與趙撙節使帖還其猶子濟二首。宋代。楊萬里。 虞丞相與趙將軍,同策江淮第一勛。大羽進賢今寂寞,凌煙頌里感風云。
題明倫堂。宋代。劉宰。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風云有幸逢千載,里社應先庛萬間。
尸位學署岑寂無聊泛泛隨流跡近漁父每有聞見輒宣謳詠因名瀛涯漁唱 其二十一。清代。朱仕玠。 想見如來紺發鬖,荷蘭移種海東南。誰知異果波羅蜜,別有佳名優缽曇。
伍牧。元代。張翥。 苦戰勤王事,精魂泣鬼雄。壞城兵氣黑,遺鏃血花紅。故老談亡國,明時錄死忠。長吟一搔首,落日鳥呼風。
贈俞隱居。明代。祝允明。 水南雉市萬塵趨,水北還容陋巷居。三尺素桐陶靖節,百篇華賦馬相如。心拋世俗爭為事,手錄時賢未見書。欲繼姓名高士傳,怕君嫌我近睢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