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殊未已,東望何時還。
終日風與雪,連天沙復山。
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
相憶不可見,別來頭已斑。
寄宇文判官。唐代。岑參。 西行殊未已,東望何時還。終日風與雪,連天沙復山。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相憶不可見,別來頭已斑。
往西前行已經很遠了,仍然沒有窮盡之時,回首東望又不知何時才能返回家鄉。
成天面對的都是狂風和暴雪,放眼望去直達天際的是連綿重疊的沙漠和山丘。
我從事公職已歷兩年,曾兩度經過陽關。
想念你卻見不得你,分別之后,我的頭發都已經斑白了。
⑴殊:很,極。
⑵陽關:古關名,西漢置,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董灘附近。
⑶斑:斑白。
這首詩作于公元750年(天寶九年)。當時,詩人供職于高仙芝幕府,不受重用,因而心情壓抑,此時詩作中大都有思鄉之語,這一首為其中最沉郁、傷感者。
首聯兩句以鮮明對比來說明離家西行已越發遙遠,返回之期更是渺茫,只能在極度思鄉之時偶爾回首而已,可是行程仍然繼續往西,那種無奈與沉痛扣人心弦。頷聯寫自然環境的惡劣和景物的重復單調,使詩人在無聊的旅途中,更增對家鄉的懷念。頸聯極言時間之延滯,路途來回之遙遠,表明詩人對域外生活已經十分厭倦,如此則更見思鄉之苦,思鄉之切。尾聯寫詩人與友人分別后不到一年就頭鬢斑白,可見其受愁思煎熬之深。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試院偶題 其二。明代。方孝孺。 三代賓興法尚存,每因取士嘆斯文。近來眼病無聊甚,豈復能空冀北群。
聽簡上人吹蘆管三首。唐代。張祜。 蜀國僧吹蘆一枝,隴西游客淚先垂。至今留得新聲在,卻為中原人不知。細蘆僧管夜沈沈,越鳥巴猿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云心。月落江城樹繞鴉,一聲蘆管是天涯。分明西國人來說,赤佛堂西是漢家。
夜聞雪作口占。明代。顧清。 山水皆言八曲幽,何人肯向雪中游。于今便合成嘉話,不待他年記某丘。
十月六日與客游金山乾明宣塔戒壇彌勒舍利廣教七山寺三首 其一。。劉摰。 水落溪橋霜未寒,岡林平淺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蔥底,寺在崎嶇屈曲間。
弋陽道中望圭峰諸山。明代。吳與弼。 峭拔立云端,能生逆旅歡。但惜世無摩詰手,不能移向畫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