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溪興。唐代。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在一條僻靜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釣者。風雨迷茫,他卷起釣絲, 走進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對著風雨自斟自飲。
飲到爛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風推浪涌,待他醒來時,才發覺船兒已從后溪飄流到前溪了。
溪興:此詩系詩人晚年歸隱家鄉時所作。
瓦甌:陶制的小盆。
詩人杜荀鶴是“惟歌生民病”的現實主義詩人。在動亂的晚唐,激情飛揚、疾惡如仇的詩人老來奔走無門,回到家鄉九華山,過著清苦的隱逸生活。創作這首詩時,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他曾在他的《自敘》詩中寫道:“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
參考資料: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頁
“山雨溪風卷釣絲”,句中隱含一個因果關系:因為有“山雨溪風”,所以“卷釣絲”了。稍有垂釣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風,反而更能刺激釣魚人的興趣,更容易釣到魚,給垂釣活動蒙上一層朦朧的詩意,古詩“斜風細雨不須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雨疾風狂才足以讓釣者收竿停釣。詩人大概是想放長線,釣大魚吧,無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釣絲”的無奈。
從詩句上也看不出來,也許是詩人有意忽略季節特點,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釣溪上,季節并不是他強調的重點。詩人的著眼點在于:用垂釣這一表示隱逸的傳統話題昭示自己的生活狀態――隱居。詩人晚年奔走無門,不得不回到家鄉九華山過清苦的隱居生活。也許生活艱難,垂釣還有維持生計的意思,魚可作為吃食的一點補充。又因雨大風急,連這點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實現,詩人心里該有幾分酸楚吧。
“瓦甌蓬底獨酌時”與上句互為因果:“卷釣絲”是“因”,“獨酌時”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應該劃船回家了,但詩人卻沒有,而是躲進船里,面對風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飲起來,或許詩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點兒再繼續垂釣;也可能是因為“山雨溪風”,正好有了過酒癮的借口,詩人才有機會喝一杯。然而,透過畫面的情景和氣氛,這種閑適自樂的背后,卻似乎隱藏著溪上人內心的無可奈何的情緒?!?】《唐才子傳》也說:“荀鶴嗜酒,善彈琴,風情雅度,千載猶可仰望也?!崩畎住敖痖酌谰贫肥А憋@出豪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凸現悲壯,而“瓦甌蓬底獨酌時”則只會讓人覺得凄苦。深山僻水,風風雨雨,氣氛是凄清的,那垂釣者形單影只,百無聊賴,以酒為伴,這酒恐怕就是蘇東坡所稱的“掃愁帚”吧。
“醉來睡著無人喚”,讓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飄流,看來瀟灑曠達,實在也太孤寂,有點看透世情、游戲人生的意味?!傲鞯角跋膊恢庇趾汀白韥硭鵁o人喚”構成因果。因為醉了,睡著了,才不知不覺被船兒載到了前溪。此時詩人醒了,還有一點懵懂,仔細一看,才發現自己到前溪了。這里似乎透露出詩人一剎那的欣喜,人隱逸的日子很清苦,難得有歡樂的時候,即便像睡一個好覺這樣微不足道的樂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詩述之。
這首詩是描寫溪上人閑適的心情和隱逸之樂。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釣,飲酒,醉眠,戲風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隨遇而安。他以此為樂,獨樂其樂。這似乎就是詩中所要表現的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興味。但從節奏上看這首詩節奏舒緩,說明詩人的意識流程是緩慢的,甚至是板滯的,這種意識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悶之時才最為明顯。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女乘務員。。聶紺弩。 長身制服袖尤長,叫賣新刊北大荒。主席詩詞歌宛轉,《人民日報》誦鏗鏘??谥邪鬃稚尤^上黃毛辮一雙。兩頰通紅愁凍破,廂中乘客浴春光。
永慕堂為楊大參賦。明代。薛瑄。 大化運不息,逝水無停時。依依舊居室,惻愴中腸悲。書殘讀遺編,機有馀斷絲。斑衣不再舞,壽觴寧重持。庭前百卉芳,但覺陰陽移。儀容切寤寐,恍惚如見之。親心我所安,親志我所期。心志著且存,大節矢靡虧。悠哉孝子情,勖此終天思。
壽黃貳守琮七言長律十六韻。明代。龔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群史六經那輟誦,萬言九制不操觚。場中策對三千字,天上名傳第幾臚。匹馬春風行隴華,雙旌夜月過延鄜。煌煌肘后懸金印,濟濟腰間綰玉符。中部琴堂思撫字,上饒鈴閣聽傳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錦繡文章世代無。童子何知親較藝,老儒猶幸借噓枯。九年已喜陪高義,一見真如謁大巫。南極星辰光照室,重陽時節慶垂弧。芳馨杳藹羅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珠玉未須辭瓦礫,蘋蘩非敢薦潢污。壽觴欲折黃花泛,不與陶潛共酒徒。
留別定國侄。明代。李孫宸。 從子吾家彥,氣骨負高奇。少小同鉛槧,古道相與期。及予返休沐,竹林日追隨。兩雛賴教植,余亦借箴規。茲余復行役,相別出江湄。江湄深且浩,不及中所私。予游云已倦,汝策未逢時。日月不待人,行路苦逶迤。鴳飛搶榆枋,鴻羽漸云逵。黽勉事功名,莫使嘆衰遲。
贈蔡二壽仁翁 其二。。林朝崧。 負篋諸孫遠,神山望眼中。高樓花萼感,俗物馬牛風。健飯不知老,佯癡久作翁。關懷唯一事,百歲樹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