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絕句送巨山。宋代。劉子翚。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兩年來,您托身借居在這福建山中的廟里,如今忽然轉(zhuǎn)念,要離開這兒,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經(jīng)離去,深夜還是悄悄地照進您書房的小窗。
巨山:詩人的朋友張嵲,襄陽人。
寄跡:寄托蹤跡,即暫時居住。
翻然:高飛遠飏。此指旅行、遷移。
張嵲于紹興八年(1138年)任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九年召赴臨安(今浙江杭州),除司勛員外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劉子翚便創(chuàng)作此詩送別好友。
參考資料:
1、張鳴 .宋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373-374 .
作者面對對朋友的離去,流露出濃重的悲傷。前兩句直寫,說張巨山在福建住了兩年,如今要離開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跡閩山寺”,表面全寫張巨山,實際上帶出自己與張巨山在這兩年中過往密切,引出對分別的依依不舍。次句寫張巨山離開,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灑脫,其實是故作達語。張巨山離開福建去浙江,既非回鄉(xiāng),又不是仕宦升遷,此次離別,肯定愁多歡少,因此詩人寫他灑脫,正帶有不得已處,加強自己對離別的不快。
三、四句轉(zhuǎn)換角度,以虛擬筆法,想像張巨山走后,人去樓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對他的深情與懷念。書房依舊,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寫,便索然無味。歷來詩人都喜歡通過明月來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覽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禹錫“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也借明月來說,強調(diào)明月仍然照進書窗,增加冷漠的氣氛,同時通過無情的明月表現(xiàn)多情的舉止,襯出人的多情,等于說自己日后見到空空的書房,將更加為眼前的別離而惆悵。這樣一轉(zhuǎn)折,加深了詩的底蘊,把情感也表現(xiàn)得更為豐富。
自然界的風物,誰都知道是無情的,但由于詩人的觀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對它們進行人格化,劉子翚這首詩就是如此,把明月擬人化,說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著讀書窗。這樣的構思,在古代被普遍運用。著名的如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桃花依舊,表現(xiàn)人事變化所產(chǎn)生的傷感。又如岑參《山房春事》云:“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把庭樹擬人化,說它沒體察到人已離去。其他如張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
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
劉子翚。 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梁燕二首 其一。近現(xiàn)代。吳文治。 畫梁燕燕兩雄雌,添得新雛喜可知。羽翼長成飛去也,忘恩有負鬻勤斯。
依韻和陳秘校見寄。宋代。梅堯臣。 郁郁東堂桂,常期接袂攀。羽翰殊不及,蓬蓽卻空還。江水幾經(jīng)歲,監(jiān)中無壯顏。音塵能見問,誰道隔云山。
念奴嬌 茉莉。。于玉班。 檐櫳午寂,正陰陰窺見,后堂芳樹。綠遍長叢花事杳,忽見瓊葩豐度。艷雪肌膚,蕊珠標格,消盡人間暑。還憂風日,曲屏羅幕遮護。長記歌酒闌珊,微聞暗麝,笑覓衣沾露。月沒闌干天似水,相伴謝娘窗戶。浴后輕鬟,涼生滑簟,無限風流處。惹人幽夢,枕邊零亂如許。
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吾歸欲安歸。望秦云蒼憺,蜀山渺渀,楚澤平漪。鴻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獨立蒼茫外,數(shù)遍群飛。多少曹苻氣勢,只數(shù)舟燥葦,一局枯棋。更元顏何事,花玉困重圍。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
八聲甘州·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宋代。魏了翁。 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吾歸欲安歸。望秦云蒼憺,蜀山渺渀,楚澤平漪。鴻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獨立蒼茫外,數(shù)遍群飛。多少曹苻氣勢,只數(shù)舟燥葦,一局枯棋。更元顏何事,花玉困重圍。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