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幽哉,春風無處不樓臺。一時懷抱俱無奈,總對天開。
就淵明歸去來,怕鶴怨山禽怪,問甚功名在?酸齋是我,我是酸齋。
殿前歡·暢幽哉。元代。貫云石。 暢幽哉,春風無處不樓臺。一時懷抱俱無奈,總對天開。就淵明歸去來,怕鶴怨山禽怪,問甚功名在?酸齋是我,我是酸齋。
心情非常舒暢安閑,樓臺無處不刮著春風。自己的抱負卻無法施展,真是無奈,總是對著天慨嘆。
跟著陶淵明歸隱吧,若歸隱田園再眷戀著世俗名利,恐怕會招致野鶴山禽的埋怨,管他什么功名利祿?我就是酸齋,酸齋就是我。
暢:極甚之詞。真、好之意。幽:安閑。
春風無處不樓臺:句式倒裝,即樓臺無處不春風。
懷抱:喻指抱負、志向。無奈:無可奈何。
總:總然、終然。
對天開:向蒼天表白。開,陳述表白。
就:趨就,遵循。歸去來:晉陶淵明所作的辭賦名。
酸齋:貫云石的別號。
參考資料:
1、王澧華主編.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中國古代文學 (上冊):商務印書館,2007年08月第1版:第572頁
2、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261頁
3、黃克主編.中國古典韻文精選文庫 元曲精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年02月第1版:第214頁
元仁宗時,貫云石官拜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早先,他積極進諫,直陳政事。當時元朝的科舉制度尚未恢復,他擬定了一系列恢復科舉的條令,然而未能引起仁宗的興趣,他遞交的萬言書也石沉大海,反而激起了一些權貴的怨恨。貫云石一下子清醒過來,毅然出世歸隱之后便寫下了這首曲子。
參考資料:
1、陳思思,于湘婉編著.元曲鑒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432頁
“暢幽哉,春風無處不樓臺”寫作者在春天登高遠望,春風拂面,滿目蒼翠的春景讓人賞心悅目。“暢幽哉”短短三字將作者發自肺腑的暢快和愉悅表達出來。“暢幽哉”三字語氣壯闊悠長,仿佛大聲吟誦出來,這種酣暢淋漓的痛快不僅是因為春季的和暖讓人暢爽,更有一種鳥別樊籠,魚歸故淵的歡呼雀躍。
“一時懷抱俱無奈”表明作者也曾因無法施展才智而心生疲憊,“無奈”二字凝結了空有凌云之志卻乏回天之力的復雜情感,讓人意志低沉。而“總對天開”四字則一洗無可奈何之態,代之以心無城府的豁達。四時運行,季節輪轉,周而復始,不隨人意而轉移,不如處之泰然,放寬心脈。
“就淵明歸去來”意即跟從陶淵明隱居的步伐而來,但因早有歸隱之心卻遲至今日才下定決心而“怕鶴怨山禽怪”。可見作者早就有心遁入山林與鶴為友,與山禽為伍,因自己淹留宦海若干年未能早日隱居而心生慚愧和遺憾。“問甚功名在?”表層意思是說半紙功名何需問,里層則是說不如歸去林泉游。
“酸齋是我,我是酸齋”這兩句輕松的自述讓一個自由自在游歷于江湖的貫云石躍然紙上,他大聲放言道:那個辭官不做、退隱江南的酸齋就是我,這個我就是那個辭官不做、退隱江南的酸齋!這種回環往復的自我表白既表明了貫云石的灑脫不羈,也體現出他退隱之后的心足意滿。
這首小令由歡暢轉為沉抑繼而又變得愉悅和輕松,短短九句中就現情感波瀾,但整體基調高昂,適合登高遠眺,迎風把酒時吟詠,抒情意味濃厚。
貫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號成齋,疏仙,酸齋。出身高昌回鶻畏吾人貴胄,祖父阿里海涯為元朝開國大將。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貫只哥,即以貫為姓。自號酸齋。初因父蔭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讓爵于弟,北上從姚燧學。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稱疾辭官,隱于杭州一帶,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自號“甜齋”。 ...
貫云石。 貫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號成齋,疏仙,酸齋。出身高昌回鶻畏吾人貴胄,祖父阿里海涯為元朝開國大將。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貫只哥,即以貫為姓。自號酸齋。初因父蔭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讓爵于弟,北上從姚燧學。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稱疾辭官,隱于杭州一帶,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自號“甜齋”。
水龍吟 其一 楊花和東坡韻。清代。尤侗。 美人滿院紅妝,綠珠忽向高樓墜。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一天春思。繡閣嬌慵,厭他輕薄,重門深閉。奈偷從墻角,窣來窗畔,人前故眠羞起。可惜風流掃地,賴多情、青苔牽綴。生成薄命,飛來又被,鸚哥啄碎。一縷殘魂,浮萍再世,去隨流水。想深宮拾得,踏歌連臂,有人垂淚。
震兒設教永平移家就養途中即事有作。清代。孔繼瑛。 有子悲風木,饑驅到北平。移家聊遠道,就食悵馀生。載主親封篋,棲神宛倚衡。同車頻險阻,共命判幽明。渡水潛相喚,登山恐或驚。崎嶇輪易折,觳速馬難行。攬袖看孫哭,烹茶有婦迎。為言官道近,齊說郡侯清。地繞岡巒勢,人多弦誦聲。疏花開小院,斜日下高城。聚似萍波泛,來當麥浪晴。黃泉誰問路,白發獨添莖。每憶黔婁被,徒憐考叔羹。蕭條愁官館,何日送歸旌。
再步前韻答槐庭四首 其二。。林朝崧。 敦槃十二會葵邱,酒社詩盟接勝游。最憶鹿江燈節宴,夜深絲竹醉高樓。
古詩十四首 其二。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篇章何在多,自足傳于世。所嗟黃初后,作者莫與企。
隴上遇雨。宋代。劉跂。 隴上怕雨竟遇雨,空山路窮避無所。昆陽之戰飛屋瓦,白登之圍矢交下。從者散去馬可憐,故人借我非我馬。上坡歷塊已攲側,下坡流滑攢四腳。既僨而起倏復顛,墮策失轡心茫然。從者好在無自苦,履穿衣敝吾償汝。我亦短褐不得完,掛樹一裂長尺五。此生辛勤身不辭,七歲嬌女三歲兒。泥涂模糊啼午饑,買餅一百汝勿啼。滹沱麥飯蕪蔞粥,咄汝豈得長食肉。仰天長嘆冠纓絕,下馬納屨踵亦決。張儀舌在雖自知,范叔衣寒一何切。人生貧賤烏足悲,行吟不顧妻罵隨。寄聲公等勿誚我,富貴莫忘牛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