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離別。唐代。韋莊。 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
春光明艷,晴空上飄浮著一層淡淡的煙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舉行著一場送別的酒宴。無奈分別在即,愁腸百結,這酒也喝得不暢快。離人舉起華貴的馬鞭指向他此行將往的遠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長鶯飛,桃紅柳綠,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難有人與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斷肚腸。
毿毿(sān):柳葉枝條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無奈。
寫文藝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種環境襯托的手法:同樣是一庭花月;在歡樂的時候,它們似乎要為人起舞;而當悲愁之際,它們又好像替人垂淚了。韋莊這首《古離別》,跳出了這種常見的比擬,用優美動人的景色來反襯離愁別緒,卻獲得和諧統一的效果。
晴煙漠漠,楊柳毿毿,日麗風和,一派美景。作者沒有把和摯友離別時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并且著意點染楊柳的風姿,從而暗暗透出了在這個時候分別的難堪之情。第二句轉入“不那離情酒半酣”,一下子構成一種強烈的反跌,使滿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濃所牽起的離情別緒就越強烈的感覺。“酒半酣”三字也寫得好,不但帶出離筵別宴的情景,讓人看出在柳蔭之下置酒送行的場面,并且巧妙地寫出人物此時的內心感情。因為假如酒還沒有喝,離別者的理智還可以把感情勉強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會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時候,別情的無可奈何才能給人以深切的體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著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兩句再進一層。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離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濃,更要使遠行人斷腸了。所以臨別時,送行者用馬鞭向南方指點著,饒有深意地說出“斷腸春色在江南”的話。
常建《送宇文六》詩說:“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里一枝輕。即今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別》詩也說:“雪滿庭前月色閑,主人留客未能還。預愁明日相思處,匹馬千山與萬山。”結尾都是深一層的寫法。前代文藝評論家稱之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夠更加飽滿地完成詩的主題。
這首詩色調鮮明,音節諧美,淺而不露,淡而有韻,予人以一種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煙,青青的楊柳,襯托著道旁的離筵別酒,仿佛一幅詩意盎然的設色山水。詩中人臨別時揚鞭指點的動作,又使這幅畫圖顯得栩栩如生。讀著它,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宋元畫家所畫的小品,風格和情致都相當接近。
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折楊柳行一首。明代。黃省曾。 青楊帶芳堤,歲歲成枯凋。黃枝被嚴霜,忽復攀春條。草木有再榮,素發無還毛。相送入玄夜,白骨捐山郊。平生華堂燭,不復然明膏。委形非吾有,百年乃徒勞。安得駕游鸞,碧漢追王喬。軫念良巳久,口燥朱唇焦。發邁求神仙,裝辦何蕭蕭。芙蓉蔽行渚,秋雁鳴巳飄。時哉不停軌,黃鶴詎可招。
繞佛閣 其二 東堂月夜,疊前韻。清代。樊增祥。 昨宵猛雨。今夜碧月,來共鷗語。茶夢圓否。欲圓又破,梁間燕兒絮。小園一畝。梧竹影里,窺見河鼓。風葉掀舞。小荷墮粉,徘徊不能去。夜久葛巾濕,髣髴瑤階生白露。風裊鬢絲,清于池上鷺。且一薦冰甌,薄點梅醋。畫檐深處。有點點流螢,簾隙偷度。照青編、任人看覷。
小雨效韋體。宋代。張耒。 午景蔽浮云,芳林散清雨。虛窗度遙吹,稍覺青葉舉。殘蔬知夏余,隕葉兆秋序。幽獨無往來,烹茶誰晤誰。
滿江紅 其一 慶云劉氏婦回生紀事,代星謀。清代。吳重憙。 誰釀跳梁,使弱息、都罹浩劫。早已分、死人香里,長埋枯骨。白刃截開兒女淚,紅閨濺盡英雄血。痛女貞、一木本難支,甘摧折。云屯馬,奔如沸。雷轟炮,聲如接。是誰向、黃沙白草,返魂偏爇。烽火無情珉玉險,干戈有縫菤葹活。把團圞、八口抵馨香,同垂節。
都中喜晤寶山侄攜眷自蜀歸省并應順天鄉試二首 其一。。金朝覲。 萬里嘗辛苦,高堂尚倚門。白云何處遠,青眼幾人存。邁跡昌宗祏,觀光近帝閽。嗟予猶碌碌,十載事雞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