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詩境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
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
韋處士郊居。唐代。雍陶。 滿庭詩境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
紅葉在風中紛紛飄落,鋪滿了整個庭院,使人仿佛置身于詩的境界。步上臺階,只聽叮叮咚咚的琴聲在身畔繚繞,哦,原來正濺落著一道隱蔽的飛泉。
走出門外,已是夕陽西下,秋天的景色也失去了平時的姿彩。只剩下冷森森的萬竿綠竹。沉沉的暮煙正從蜿蜒流淌的溪水上升騰起來。
韋處士:韋處士生平不詳,不仕之士。
繞砌:石階。
萬條寒玉:玉質清涼,故稱寒玉。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潔之物。此指寒竹。
這首詩創作于晚唐時期,是一首描述友人韋處士郊外隱居環境之作。詩人在郊居中沒找到友人,就在院內繞了一圈,看到秋色甚美便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首聯寫韋處士郊居庭院景物,起句描寫整個庭院滿是飄飛飄落的紅葉,將深秋庭院裝點得色彩絢麗、紋飾斑斕,極富詩情畫境。所以,詩人以“詩境”二字贊嘆共庭院之奇景妙境,雖然抽象,但卻絕佳,堪稱微妙奪神。而韋處士并不去清掃地面的紅葉,順其自然,一任紅葉飄落,表現出韋處士喜愛、欣賞自然野趣的興致。次句寫韋處士室內彈琴,那清泠的琴聲在庭院臺階間繚繞回旋,從琴聲流蕩之間,不時地從暗處傳出泉水滴答的聲響,琴聲有暗泉的泉水滴答聲響陪伴,匯成自然美妙的音韻和旋律。古代彈奏琴聲,多有覓求知音的寓意。此處,寫琴聲有暗泉相伴,暗示出韋處士以自然天籟為知音的自得其樂的清高。
次聯寫韋處士郊居門外的景物。三句寫門外正是秋晚黃昏晴好的天氣,放眼望去,滿目秋色,一個“老”字,點染出秋色的蒼翠濃深。末句以“寒玉”、“溪煙”之意象描摹秋色之“老”。“寒玉”,一般形容清冽雅潔的物象,如水、月、竹。此詩“萬條寒玉”,是形容、描摹韋處士門外生長了茂密的蒼翠挺拔的青竹,好像萬條寒洌的碧玉清高地聳立于塵世。“一溪煙”,是寫韋處士門外臨近一條溪流,那溪流從萬條寒玉之間穿過,水面上飄浮著如煙似霧的瀠漾水氣,更烘襯出韋處士郊居的清幽、雅潔,特別是“寒玉”意象更具隱喻意味,似乎襯托并象征著韋處士的人格與精神。全詩一句一景,按照“滿庭”與“門外”兩截描摹,借境寫入,見境知人,耐人尋味。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雍陶。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答友人見懷。清代。博爾都。 憶爾清風夕,懷予定有吟。悠悠東去水,不及此情深。為覓無聲句,酬茲太古心。來宵新月上,待爾再彈琴。
送趙國宜直筠州戶掾。宋代。陳文蔚。 苦無多路旅程寬,正是江南綠打團。欲濕征衫梅雨細,不成客夢麥秋寒。官閑詩可頻搜句,親近書宜月問安。自笑無才愧之子,明時君祿詎能干。
西興渡口雪。宋代。蘇泂。 岸側枯楊臥玉龍,卸殘鱗甲趁天風。明年更作垂垂綠,會率鶯花入漢宮。
讀渡江諸將傳。宋代。王邁。 讀到諸賢傳,令人淚灑衣。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勇似韓彭有,心如廉藺希。中原豈天下,尺土不能歸。
叉魚招張功曹(署)。唐代。韓愈。 叉魚春岸闊,此興在中宵。大炬然如晝,長船縛似橋。深窺沙可數,靜搒水無搖。刃下那能脫,波間或自跳。中鱗憐錦碎,當目訝珠銷。迷火逃翻近,驚人去暫遙。競多心轉細,得雋語時囂。潭罄知存寡,舷平覺獲饒。交頭疑湊餌,駢首類同條。濡沫情雖密,登門事已遼。盈車欺故事,飼犬驗今朝。血浪凝猶沸,腥風遠更飄。蓋江煙冪冪,拂棹影寥寥。獺去愁無食,龍移懼見燒。如棠名既誤,釣渭日徒消。文客驚先賦,篙工喜盡謠。膾成思我友,觀樂憶吾僚。自可捐憂累,何須強問鸮.
磐湖秋色同諸禪侶夜坐。明代。羅萬杰。 露下空山客袂涼,殘荷新菊疊衰榮。池邊宿鳥翻林影,竹里流泉雜磬聲。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對月不凄清。香甌茗碗共深坐,一室蕭然稱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