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長相思·山驛。宋代。萬俟詠。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馀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短亭長亭,古今離情。高樓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暈,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浮云淡淡,遠山茫茫。秋葉落地聲伴著孤雁哀鳴,遠游的行人不忍聽。
山驛(shān yì):山路上的驛站,指作詞之地。
長相思:原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長亭:古代驛道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離情。
涼蟾(liáng chán):秋月。
暈:月暈,月亮四周的光環。
馀(yú):剩下、遺留。
橫:地理上指東西向,此指遠山迷茫。
和:應和。
參考資料:
1、楊鼎夫.中華傳統文化精選讀本·二年級 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49
2、蕭希鳳注.宋詞三百首簡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14頁
這首詞是詞人早年所作。當時詞人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雨后登亭,臨亭就所望所感而發此作。
參考資料:
1、[宋] 黃昇.花庵詞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長相思》為萬俟詠寫行旅之作,上片點明時序和地點,下片含蓄表達行人的愁思。通篇蕭疏冷落,情在言外。這首詞全詞圍繞著詞人于秋季雨后登亭的所見所聞,秋季雨后的凄涼孤寂的氛圍,烘托出作者的思鄉之情。
上片起首兩句,寫山驛望中所見,兼含旅思。兩個短句,從時、空兩方面著筆,而想象縱橫馳騁,其感情色彩增強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觀寫景:“樓外涼蟾一暈生。”這句話寫到小樓在月影下獨立,月影映襯著小樓,詞人將深秋月夜描述猶如畫一樣。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僅平仄妥貼,而且因為蟾蜍這種動物喜歡潮濕而體表是冷的,更能表現出“涼”意,“涼”字又暗示了行人觸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黃蓼園說此句“仍帶古今情之意”,可謂善于體會。“暈”是“雨馀”景象,又是風起的征兆,此句近啟“雨余秋更清”一句,遠興“幾葉秋聲”一句。
下片仍是寫驛樓上的所見所聞,思鄉的客愁表現得更強烈。過片“暮山平”兩句,扣住“山驛”的“山”字,描寫日暮黃昏時的山中景象。太陽漸漸西沉,暮云合攏。遠遠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來越深了。云空闊而單調,使得整首詞讀后給人蕭瑟之感。大筆地涂抹,景象開闊而沉郁,濃重的暮色有力地烘染著游子的鄉愁。“幾葉秋聲和雁聲”,則由視覺而聽覺。所見既已如此,所聞更使心驚。風吹葉落,秋聲蕭瑟,再加上南歸大雁的鳴叫,此情此景,真讓人難以承受。因而詞人不禁呼出“行人不要聽”,把深濃的鄉思推向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
萬俟詠是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已以詩賦見稱于時。據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于是絕意仕進,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善工音律,能自度新聲。詞學柳永,存詞27首。 ...
萬俟詠。 萬俟詠是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已以詩賦見稱于時。據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于是絕意仕進,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善工音律,能自度新聲。詞學柳永,存詞27首。
故蕭尚書癭柏齋前玉蕊樹,與王起居吏部孟員外同賞。唐代。羊士諤。 柏寢閉何時,瑤華自滿枝。天清凝積素,風暖動芬絲。留步蒼苔暗,停觴白日遲。因吟茂陵草,幽賞待妍詞。
江行雜感 其一。清代。王孫蔚。 才離越嶺又吳湄,寥落江湖憶故居。感憤千秋《鸚鵡賦》,雅騷一代《鷓鴣》詩。籬栽黃菊知今是,路入桃花自古疑。乘興莫停明月棹,輞川山色待王維。
鴛鴦湖棹歌 之六十二。清代。朱彝尊。 青粉墻低望里遙,紅泥亭子柳千條。郎船但逐東流水,西麗橋來北麗橋。
頌古九十八首。宋代。釋印肅。 紅黃碧綠是誰成,會得無不合天真。祗這一株驚被夢,令知大地百花新。
謁李忠簡公祠。明代。張鳴韶。 高臺晴倚玉芙蓉,灝氣遙連海上峰。名第先朝留翰墨,芳傳昭代見儀容。重溟日麗文長在,斷壁云深蘚自封。千載衣冠還此地,滿天波影吼魚龍。
孝宗皇帝杜甫萬丈潭詩御書贊。宋代。岳珂。 于戲中興,駐蹕東南。江沱之安,匪帝所堪。飆起霆驅,沛澤以甘。慰于望霓,意則可探。念昔臣甫,賦萬丈潭。謂彼應龍,潛雺隱嵐。豈嵌竇是即,豈泉石是耽。救民一心,大造實參。方陽初驕,民憂未惔。彼界此疆,飲瓢粟甔。遵養必時,畢毓畢涵。亦既太甚,炎威孔燂。播奏之艱,□□孰餤。必其來蘇,以溉以覃。帝惟明習,詎不我諳。升自天衢,時乘其驂。視此沸爐,而忍弗戡。維寧親是先,匪樂之酣。維復讎是懷,匪垢之含。郁郁久居,若古有談。毋功之幸成,而德之或慚。臣謂此心,與天地三。龍變難諶,龍髯已毿。心畫之昭,賁于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