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后自飛飛。
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窮不得歸。
池上絮。唐代。韓愈。 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后自飛飛。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窮不得歸。
池塘上沒有什么風,只有那落日的余輝,楊花在天晴后又各自從池塘上飛起來了。
柳絮為了依靠它的纖質越過這清鏡似的池塘,卻滿身濕透而不能夠歸去了。
暉:日光。
楊花:即柳絮。
纖質:謂纖小的身軀。凌:渡過,逾越;清鏡:指池水。
濕卻:濕了。
這是韓愈一首描寫柳絮的詩。微風不興,柳絮滿天,夕陽之下,詩人坐在明澈如鏡的池塘岸上,靜心地看著柳絮怎樣輕輕地飄落在水中,那纖細的絨毛又是怎樣被水一點一點地潤濕而再也不能飛起。這樣的觀察和描繪,說明詩人對大好春光是有無限情趣的。
此詩通過對夕陽湖畔柳絮滿天,楊花飄落水面,被水浸濕再也不能飛起來這個細節的描繪,體現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風光的情趣。作品前以寫景起興,后轉比擬,堪稱鞭辟入里之作。
此詩前以寫景起興,后轉比擬。意在楊花不過為了飛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水中,無復飛揚了。當然有昌黎自況。“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穹不得歸.”一句抓住在池邊欣賞柳絮的情景。楊花飛飛,裝點暮春,時節必然,為何又要臨水自照呢?人莫不如此,一身于天地間,自然有命,卻偏要通過榮譽、權力、財富自見。郭象注《莊子》曰,圣人不對物。“不對物”則無我,無我則無須自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唐代。王建。 渡頭惡天兩岸遠,波濤塞川如疊坂。幸無白刃驅向前,何用將身自棄捐。蛟龍嚙尸魚食血,黃泥直下無青天。男兒縱輕婦人語,惜君性命還須取。婦人無力挽斷衣,舟沉身死悔難追。公無渡河公自為。
和武公望雪梅五首。宋代。廖行之。 臘殘春到無多日,留得清芬伴傾椒。卻放東風吹凍裂,遣渠堤柳又新條。
浣溪沙。近現代。陳方恪。 意氣拿云憶昔年。當筵借箸畫山川。功名欹枕看飛鳶。草檄未成憎命達,酬恩何計受人憐。一龕云臥送華顛。
春感。宋代。陳紀。 唾壺壯氣已休休,呼酒田翁與動酬。九十日春長是雨,三千丈發總緣愁。棱棱顏面塵埃滿,渺渺山河歲月遒。谷飲芝餐皆可飽,人生何必稻粱謀。
樊川。清代。李宗渭。 司勛去已久,零落野人家。一夜杜陵雨,滿村山杏花。鬢絲天共老,歸思客長嗟。蹋草行吟遍,樊川春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