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歲,客吳興,收燈夜闔戶無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記所見。
春點疏梅雨后枝,翦燈心事峭寒時。市橋攜手步遲遲。
蜜炬來時人更好,玉笙吹徹夜何其。東風落靨不成歸。
浣溪沙·春點疏梅雨后枝。宋代。姜夔。 己酉歲,客吳興,收燈夜闔戶無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記所見。春點疏梅雨后枝,翦燈心事峭寒時。市橋攜手步遲遲。蜜炬來時人更好,玉笙吹徹夜何其。東風落靨不成歸。
淳熙十六年,客居吳興,收燈夜百無聊賴,記錄與友人俞商卿漫步吳興街頭所見。
江南的早春,霏霏細雨浸潤梅枝。雨后枝葉像被春色點染,愈見青翠。剪燈之后,元宵的歡樂就告結束,個個都心存惦念,冒著料峭春寒,最后一次涌上街市觀賞花燈。與朋友攜手漫步,也徜徉于燈市街橋。
花燈點燃起來,舞燈的隊伍表演起來,人們的情緒更加高漲,觀燈的人也更加多起來。玉笙鳳簫歡快的曲調一直奏響到更深夜闌。狂歡的人們在拂面春風中徹夜歌舞,留連不歸。
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后三句,兩平韻。
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吳興:舊郡名,宋代為湖州,即今浙江湖州。
收燈:指正月十六日夜,燈節結束的那一天,這是南宋放燈的風俗。
俞商卿:白石之友:名灝,字商卿,世居杭州,晚年于西湖九里松筑室,作《青松居士集》。
翦燈心事:收燈。峭(qiào)寒:料峭寒氣。
蜜炬:蠟燭。蜜炬來時,指秉燭而游。
吹徹:言笙聲不已。夜何其:夜已何時。
東風落靨:此處比喻東風將梅花瓣吹落的樣子。靨(yè),面頰上的微渦。
參考資料:
1、韓經太.王維若評注,姜夔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1:第66頁
2、陶爾夫,胡俊林,楊燕著.姜張詞傳 姜夔、張炎: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22頁
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十六日,收燈之夜詞人百無聊賴,故與友人俞商卿漫步吳興街頭,因記所見。
參考資料:
1、韓經太.王維若評注,姜夔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1:第66頁
上片首二句寫未出觀燈前的寂寞心情。“春點疏梅雨后枝,翦燈心事峭寒時”兩句,真所謂“清空而義騷雅”。于情意講,惜梅心事,乃嘆息于春來匆匆,不過一般傷春意緒而已。但所謂“翦燈心事”,引出李商隱《夜雨寄北》情景,言外自有許多令人想象處:此處是否也有類似李商隱那樣的意思,比如:“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春點雨梅時?”何況,首句“春點”所塑造的“春點疏梅雨后枝”的意象,非常詩意化,清寒寂寥中帶來幾分雅潤清麗,很耐品味。
第三句寫出行。“市橋攜手步遲遲”,“遲遲”兩字寫出層層心意,白石此行因收燈后百無聊賴引起,友人俞商卿呼之乃出,俞商卿不呼他人而單喚白石,顯然兩人情誼非同尋常,在舉城喧鬧過后攜手漫步,正是友人彼此交心的最佳時刻,步履緩慢,交談喁喁,生怕急促的腳步破壞了這份心靈間的寧靜。
下片首二句寫元宵燈市的熱鬧場面:蜜炬,是所見;笙歌,是所聞。結句寫看燈的人樂而忘返,到夜深不肯歸去。玉箏嗚嗚,江梅點點,行行走走,好不愜然。可惜一陣東風吹來,梅花吹落,望之不禁失神:“東風落靨”一句,以美人笑靨比嬌嫩梅花,韻致清絕,思之如圃,美不勝收。
從整體看,這首小詞是寫元宵節收燈之夜作者與友人在吳興街頭散步所見。雨后疏梅著花,春寒料峭,街頭燈燭照耀,笙樂不停,直到夜深人們還遲遲不歸。
全詞用正面白描,勾畫出燈節的熱鬧氣象。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挽左司江公 其三。。許景衡。 憲府叨新渥,京華會卜居。迂疏慚瑣瑣,許與獨渠渠。酬唱看遺墨,漂零送輤車。他年桐水上,雪涕更躊躇。
俠客作。。歐大任。 君不見燕中高筑黃金臺,樂生慷慨從西來。揮戈談笑聊憑軾,七十齊城何有哉。君不見荊卿擊筑飲燕市,悲歌變徵聲,出祖臨易水。督亢圖成樊首函,西入秦庭觀玉幾。又不見夷門翁、屠肆兒,抱關鼓刀知是誰。一朝竊符與公子,邯鄲從此驅秦師。古來俠者此數君,叱咤萬里生風云。借身報仇不足道,持危排難寧論勛。思如雕鶚霜空肅,氣似驊騮霜坂逐。自堪鳴劍馳伊吾,誰解校書向天祿。君不見東方先生待詔時,三冬文史無不窺,徒誦四十四萬字。寧似衛將軍,救羊之尺箠。仆也落魄長安市,頗識中原豪杰士。只今匈奴犯邊鄙,四郊多壘誰之恥。便請橫行沙漠里,豈令飲馬雍奴水。朔風夜吹紫駝耳,旄頭不見三軍喜。登壇推轂更誰俟,酒酣耳熱可以起。左執干戈右弓矢,為縛天驕報天子。
渡江。宋代。孔武仲。 扁舟臨朝陽,匹馬渡江北。志士豈懷居,征夫樂行役。東風吹高原,生意密如織。早晚卸塵鞍,皇州正春色。
浣溪沙。兩漢。佚名。 酒拍胭脂顆顆新。丹砂然火棄精神。暑天秋杪錦生春。香味已驚櫻實淡,絳皮還笑荔枝皴。美人偏喜破朱唇。
送張仲實之宜興。元代。楊載。 南渡邦初造,西山將獨賢。立功何赫赫,流慶尚綿綿。報國橫戈數,登壇授鉞專。風云方際會,江海固周旋。控險千鈞弩,臨危七寶鞭。忠誠深足仗,智勇實兼全。自返高橋役,端持宥府權。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甲第無踰者,諸孫固穎然。初生同燕頷,有美自蟬娟。善學聞當代,能詩起妙年。衛公猶故物,鄭老竟寒氈。矯矯青云器,泠泠白雪弦。同游雖未達,自視已無前。政事兼留意,時髦孰比肩。知機無轉石,縱辨若奔川。特達群公薦,酸寒眾目憐。姑為文學掾,會覓孝廉船。必見公侯復,無論雨露偏。秋風鵬鶚健,萬里正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