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風布暖,霏霧弄晴,池臺遍滿春色。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寒食。梁間燕,前社客。似笑我、閉門愁寂。亂花過,隔院蕓香,滿地狼藉。
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
應天長·條風布暖。宋代。周邦彥。 條風布暖,霏霧弄晴,池臺遍滿春色。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寒食。梁間燕,前社客。似笑我、閉門愁寂。亂花過,隔院蕓香,滿地狼藉。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
春風吹來,大地回春。薄霧散去,一片晴空。池臺亭榭一片生機,到處是美麗的春色。夜色沉沉,空中無月光,我心中愁苦,正是寒夜的節氣,我獨自一人悶坐屋里。畫梁間棲息的雙燕,它們是舊客,與我相識熟悉。仿佛在一聲一聲笑我,一個人在屋門度日,感到孤單。紛亂的花飛過墻去,隔院飄來香氣,滿地落花堆積。
我長長地記著那一次,在郊游時我們偶然相遇。那時你的小車是油彩畫的車壁。如今又到寒食,宮廷中傳送蠟燭,王孫的宅院中飛出煙。青草地依舊,卻感到迷了路。我仔細尋找往日的舊跡。在柳蔭里,尋到了那里的宅院。
應天長:詞牌名,又名《應天長令》、《應天長慢》。此調有小令、長調兩體。小令始于韋莊。五十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韻。各家用此調字數有增減,但以韋莊詞為正體。長調始于柳永,九十四字,前片十句六仄韻,后片十句七仄韻。另有九十八字體,句式與柳永詞有出入。
條風:即春風。
霏霧:飄拂的云霧。
池臺:有本作“池塘”。池苑樓臺。
夜堂:有本作“夜臺”。
前社:春社。
蕓香: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為木質,故又稱蕓香樹。泛指花之香氣。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
油壁:油壁車,車壁以油飾之。
“漢宮傳燭”句:唐韓翃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參考資料:
1、上彊邨民(編) 蔡義江(解). 宋詞三百首全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11/1 : 第139-140頁
2、呂明濤,谷學彝編著 .宋詞三百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7: 第143頁
詞觸物生情,由寒食節追憶一段美麗的邂逅往事。往事如煙,徒能思憶,多愁善感的詞人,備受相思煎熬,內心無比惆悵。從篇中“漢宮傳燭”來看,當是寫汴京之事。故詞當是周邦彥重返汴京任國子主簿時緬懷昔游所作。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977-978頁
此詞以回環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發了作者沉郁,惆悵和空虛的心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創造出一種空靈深遠的境界,深沉淡淡雅,凝重曠遠的意境中,烘托出詞人曲折細膩、飄忽不定的復雜心緒。時空錯綜交織與意脈變化莫測,是此詞的特點。
全詞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起筆三句,寫當日寒食白天之景,系追思實寫。以下寫當日夜色,是現境,系第二層。換頭三句寫當年寒食之邂逅。是回憶為第三層。以下寫當日重尋前跡情景,又是追思實寫。為第四層。第一層大開,第四層大合,中間兩層則動蕩幻忽,全篇神明變化幾不可測,極盡千回百轉刻骨銘心之情,又極盡其郁積深厚之意。整首詞寫得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激越凄楚,峭拔有力,迷離惝恍,意脈流轉。
“條風布暖,霏霧弄晴,池塘遍滿春色”。條風即調風指春風。春風駘蕩,迷霧飄動,逗出一輪睛日,池塘水綠草清,一片春色。起筆三句,幅春意盎然的圖畫。可是,這并非此詞基調。“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寒食。”“正是”二字,點明當下作詞之現境。寒食之夜黯然無月,沉沉夜色籠罩天地,也籠定獨坐堂上的詞人心頭。原來起筆三句乃追思實實寫,追敘寒食白天的情景。“梁間燕,前社客。似笑我、閉門愁寂。”寒食為清明前二日,春社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寒食前,其時燕子已經歸來,故稱梁間燕為前社客。上二句以沉沉夜色喻示自己心靈之沉重,這四句則從燕子之眼反觀自己一人之孤寂。閉門之意象,更象征著封閉與苦悶。“亂花過,隔院蕓香,滿地狼藉。”蕓是一種香草,此處蕓香借指亂花之香氣。亂花飛過。院里院外,一片香氣,其境極美,而殘花滿地,一片狼藉,則又極悲。此三句哀感頑艷,可稱奇筆。
“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換頭以“長記”二字領起遙遠的回憶,為全詞核心。詞人心靈中的這一記憶,正是與天長、共地久的。那回,指雙方不期而遇的那一年寒食節。“時”,是宋人詞氣辭,相當于“呵”。詞人滿腔哀思之遙深,盡見于這一聲感喟之中。宋代寒食節有踏青的風俗,女性多乘油壁輕車來到郊外,其車壁用油漆彩飾,故名油壁。
記憶中這美好的一暮,詞中僅倏忽而過,正如它人生中倏忽而過那樣。以下,全寫當日重游舊地情景。“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此二句化用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既點染寒食節氣氛。也暗示出本事發生的地點汴京。下“又見”二字,詞境又拉回當日白天的情境,從而引發出下文所寫對當年寒食邂逅不可遏止的追尋。“青青草,迷路陌。”沿著當年踏青之路,詞人故地重游,然芳草萋萋,迷失了舊路;可是詞人卻固執不舍,“強載酒、細尋前跡。”“強”字,道盡詞人哀哀欲絕而又強自振作的精神狀態。明知重逢無望而仍然攜酒往游,而細尋前跡,終于尋到。“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市橋遠處,那柳下人家,意與自己相識。可是此時自己只身一人,絕非當年雙雙而來可比。至此,上片起筆所寫之盎然春意,只是當天重尋舊跡之前的一霎感受,其下所寫之夜色沉沉、閉門愁寂,才是下片所寫白天重尋舊跡之后的歸宿。
清真詞情深入骨。回憶與追思實寫,是這位詞人的兩大的絕技。清真詞具備這兩個特點,可謂有體有用。此詞是作者懷人之作,調名《應天長》,實有深意。南宋陳元龍注于調名下引《老子》“天長地久”及《長恨歌》“天長地久無終畢”二語,不愧詞人之知音。此詞聲情與語言之特色也頗為明顯。上片自“梁間燕”之下,下片“自青青草之下。皆為三、四字短句,此詞韻腳為入聲,句調既緊促,韻調又激越,全詞聲情便是一部激厲凄楚的交響樂。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
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留云安驛詩。。郭印。 孤館幽幽一境清,晝長無事亦無營。睡頻推枕仍重起,坐久拋書卻再行。靜看檐頭蛛結網,細聽屋角鳥翻聲。閒邊日月元如此,須信人間有赤城。
乾封驛早行。宋代。陸游。 己巳被驛書,乙亥戒徂兩,扶衰犯霜露,疲憊不可狀。夜行星滿天,晨起雞初唱,槁枝燒代燭,凍菜擷供餉。三年走萬里,天幸茍亡恙。深知賦材薄,自笑得名妄。宣溫望玉座,何以待諮訪?春江色如藍,歸舟行可榜。
為吏部師尚書題畫 其五 竹鶴。。金幼孜。 養就丹砂雪作團,終朝俛啄近瑯玕。三山碧海休歸去,好向瑤池弄羽翰。
過嶺。清代。紀昀。 大雪幕荒榛,凍云壓高樹。沖寒上高嶺,岡巒莽回互。蒼然暝色合,四望疑無路。迂曲得人蹤,一線微通步。仰睇郁嶒崚,俯窺杳煙霧。隔澗見行人,蠕蠕似蟻附。高者木杪懸,卑者草際露。前者僂而援,后者聳而赴。石磴滑屢顛,林風吹欲仆。徒侶遞相呼,十步九回顧。慄然悸心魂,失足愁一誤。側聞定鼎初,狂童此負固。桓桓李文襄,轉戰實茲處。仰攻彼尚克,徐行今乃怖。人生才地懸,寧止恒沙數。丈夫志四方,感激酬知遇。仗鉞良未能,叱馭吾其庶。黽勉趣役夫,去去無多慮。
臨江仙 甡翁歸自邢臺,偕曉川兄過訪。近現代。夏承燾。 拋卻長筇登疊閣,共驚腳力如仙。暫同杯茗亦前緣。迎風為禹步,踏雪過堯年。他日京華耆舊傳,幾人名氏相聯。夢中卵色五湖天。煩君橫帚筆,畫我峭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