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蠟日。魏晉。陶淵明。 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風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氣溫則已經開始融和。
門前兩邊種著梅與柳,一株山楸樹好花婆娑。
我歌唱你說難得,酒中的愜意何其多!
說不上酒中的快樂有多少,那石門山曾聆聽過奇妙的歌。
蠟(zhà)日:古代年終時大祭萬物的節日。蠟,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稱。
余運:一年內剩下的時運,即歲暮。
時已和:時節已漸和暖。
夾門植:種植在門兩旁。
佳花:指梅花。
唱:指詠詩。爾: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稱賞之意。
適:適意,愜意。
未能明多少:難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謂極多。指“酒中適”。
章山:江西南城縣東北五里有章山,喬松修竹,森列交蔭。疑當指此。
參考資料:
1、孟二冬.陶淵明詩選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04-105
2、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85-186
這首詩寫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時年陶淵明五十八歲,詩人恰逢蠟日,即興而作。
參考資料:
1、柯寶成.陶淵明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1:162
此詩開頭兩句寫臘日一到,歲暮就會很快被送走。雖然時有風雪,但無礙于季節的轉換,天氣的日趨暖和,指明了自然變化規律的不可抗拒性,預示冬即去春將來,渲染了一種蒸騰向上,振奮人心的氣氛。
三、四句承接“時已和”寫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夾門而立,那綻開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條,芳香四溢,構成一個靜謐恬適的境界。在此,雖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塵拔俗的精神風貌,卻可由所居環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現所居之人的行為與思想活動。詩人寫自己面對佳花把酒吟詩,覺得那花兒也似乎顯得心滿意足,高興不已,深感這酒中的快樂,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樂。誰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后七嶺之美,蘊奇于此”的章山那樣的風景勝地,才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詩情,可寫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處。詩人在這里恰當運用了移情于物的藝術手法,把他那種陶醉于山水,熱衷隱居生活的怡然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勾勒環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發懷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詩,又有宕出遠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遠,在更其廣闊的空間馳騁,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詩的意境,使其更顯節短韻長,余味悠然。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次畢叔文見貽二首。宋代。趙蕃。 寂寞吾知貴,紛華世所榮。常評敗素紫,孰愈濁纓清。爵祿心無食,山林志有盟。幽居自空谷,哲婦乃傾城。
秋后夜起述懷。明代。林景清。 暗數流光似擲梭,平生事業愧蹉跎。不堪臥病經旬久,添得新愁萬種多。籬菊幽香才破萼,井梧涼葉乍辭柯。扶筇試向窗前看,強學吟翁一醉歌。
華亭吳江道中偶作十絕 其七。唐代。朱長文。 煙暝重湖日欲明,輕篷遙遞浦前聲。良魚好入深淵去,不為鳴榔取次驚。
送林丈內艱南還二首 其一。明代。于慎行。 慘淡歸人意,春前問去舟。參商初兩地,膠漆已三秋。雨色低津樹,江光隱驛樓。庭花多所恨,不是錦衣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