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云。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
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
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
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新制布裘。唐代。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云。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潔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軟的吳綿賽過輕云。
桂布多么結實,吳綿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溫。
早晨披著坐,直至夜晚;夜晚蓋著睡,又到早晨。
誰知道在這最冷的寒冬臘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陽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撫摸著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漢看重的是救濟天下,怎么能僅僅照顧自身!
哪里有長達萬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蓋,無邊無垠。
個個都像我一樣安穩溫暖,天下再沒有受寒挨凍的人。
布裘(qiú):布制的綿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區(今廣西一帶)所產木棉織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貴。
吳綿:當時吳郡蘇州產的絲綿,非常著名。
余溫:溫暖不盡的意思。
擁: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達晨:到早晨。
嚴冬:極冷的冬天。
支體:支同“肢”,支體即四肢與身體,意謂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來走去,思考忖度的樣子。
兼濟:兼濟天下,做利國利民之事。
獨善:注重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馬上得到。萬里裘:長達萬里的大袍。
周:遍。四垠,四邊,即全國以內,普天之下。
穩暖:安穩和暖。
天下:全國。
參考資料:
1、吳大奎 馬秀娟 .元稹白居易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 :110-112 .
關于此詩的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此詩約作于唐憲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時有感,寫了這首詩;另一說此詩約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間,當時作者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經常與勞動人民接近,嚴冬時,由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而想到廣大人民的無衣無食,產生同情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吳大奎 馬秀娟 .元稹白居易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 :110-112 .
2、陳友琴 等 .白居易及其作品選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14-115 .
白居易主張詩文“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又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這首詩完全體現了他的這種理論主張,既不為藝術而藝術,又不為自我而藝術。詩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愛民“如我”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封建社會開明官吏樂施“仁政”、惠及百姓的進步思想,激動人心。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是全詩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貴在兼濟天下,做利國利民之事,不能只顧獨善一身。白居易《與元九書》說:“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白居易自謙稱)雖不肖,常師此語……志在兼濟,行在獨善。”這兩句可視為白居易的抱負和志向,也可視為他希望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處世哲學。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為的知識分子的處世哲學。
作品結尾四句“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源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它表明,兩位偉大詩人的博愛情懷都是一致的。宋代黃澈在《鞏溪詩話》中曾對兩詩的優劣進行了論述。其實這大可不必區分優劣。兩人都是面對自我處境的一種超越,只不過老杜并未愁苦于個人饑寒、白氏并未沉溺于個人飽暖而已,皆為難能可貴。無論自身寒暖,詩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憂慮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藝術的高明之處在于,表面寫的是“穩暖”,實質寫的是“仁政”。或者說,“穩暖”只是其寫實,“仁政”才是其虛擬,即意象創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為河南尹,轄區就是洛陽城。后來,他又寫了一首內容相近的詩《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其中寫道:“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樣表達了他的愛民激情,同時也蘊含著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中說得異常明確:“我有大裘君未見,寬廣和暖如陽春;此裘非繒(古代絲織品總名)亦非纊(細絲綿),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鈍拙制未畢,出亦不獨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經五次考績才可轉官。意謂任滿),與君展覆杭州人。”顯然,白氏所謂“裘”,實乃“法度”、“仁政”的一種象征。不管是“蓋裹周四垠”,還是“都蓋洛陽城”,均要實施“法度”、推行“仁政”。作為封建官吏,他要維護的當然是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也給平民百姓帶來一定益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九曲之游終于星村二首 其二。近現代。施蟄存。 此水有傲骨,千秋出處艱。左行防陷澤,北注復歸山。白石漱不盡,貞禽去即還。流香莫嫌近,蘭芷老逾慳。
寄江陰史君尹梅津。。釋元肇。 清簡何曾五馬榮,時艱念慮在生靈。江如謝朓詩中靜,山似岳陽樓上青。戢戢魚頭曝冬日,翩翩鴉字出宸庭。三吳父老遙相祝,幾向天邊望福星。
送人歸田。明代。曹義。 解組歸來雪滿顛,優游林壑度馀年。春風繞舍多栽竹,夏日臨池獨看蓮。高興每因清醑適,閑情常對白云眠。客來關款無盤饤,旋釣槎頭縮項鳊。
和張寺簿功父得祠。宋代。釋寶曇。 碧海鯨魚快一逢,不為夜雨泣秋蟲。神交已極天人際,玉立仍馀國士風。故壘山川成舊恨,今年桃李著新功。卻應袖取經綸手,留待君王復沛豐。
詩偈 其一七八。唐代。龐蘊。 行學非真道,徒勞神與軀。千里尋月影,終是枉工夫。不悟緣聲色,當今學者疏。但看起滅處,此個是真如。
江上四哀詩 其四 葉山人元階。清代。姚燮。 葉君乎仲蘭,果以憂郁死。平生千載期,一朝成逝水。自與弱冠交,百間不踰始。直恐寢食離,若將性命委。每約潛深山,十年讀經史。動因多事故,飄泊異行軌。邇聞君病劇,吾已客千里。誰知慰問書,竟作墓前誄。意外得兇訃,有淚不能弭。黯絕一寸心,若墮九淵底。慘爾兄弟殂,煢煢各無子。大祧懸千鈞,危哉一發恃。可憐伯道賢,遽等若敖鬼。身后馀遺文,茫茫付誰氏?遙知湖上樓,敗葉飄故紙。咄嗟眼中人,存者尚有幾。降殃必及善,天道或未爾。豈我葉仲蘭,竟以憂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