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客從。唐代。杜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有客人從南方來,送我珍珠,珍珠里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來征求;但日后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南溟,南海,遺,問遺,即贈送。泉客,即鮫人,也叫泉仙或淵客(左思《吳都賦》“淵客慷慨而泣珠”)。古代傳說:南海有鮫人,水居如魚,能織綃,他們的眼淚能變成珠子。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唐中宗《石淙》詩:“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
有隱字:有一個隱約不清的字。因為隱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個什么字。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珠由淚點所成,故從珠上想出“有隱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
書:即文字。
緘:封藏。篋笥(qiè sì):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禮記·內則》:“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篋笥。”
俟:等待。公家:官家,須:需要,即下所謂“征斂”。
化為血:實即化為烏有,但說化為血,更能顯示出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的慘痛。
征斂:猶征收。《周禮·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杜甫詩選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311-312 .
2、海兵 .杜甫全集詩祥注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59-360 .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杜甫在長沙所作。唐玄宗天寶末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大歷三年(768年)詩人漂泊到湖南,親眼看見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辛和遭受的痛苦。此詩即為漂泊湖南的次年所作。
參考資料:
1、海兵 .杜甫全集詩祥注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59-360 .
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征伐誅求寡婦哭”,“已訴征求貧到骨”,便是這首詩的主題。杜甫巧妙地、準確地運用了傳說,用“泉客”象征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創造出來的勞動果實。
首二句仿漢樂府民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的格式,但別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虛構的。關于珠的傳說是相當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趙次公說:“必用泉客珠,言其珠從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這話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著“珠中有隱字”,寓意為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隱痛。意在警告統治階級應該看到他們所剝削的一切財物其中都含著人民的血淚。最后兩句點明作詩本旨。珍珠“化為血”,寓意為官家征斂的實為平民百姓的血汗。這又是從淚化為珠想出來的。原有的財物,既剝奪一光,而公家的征斂,仍有加無已,所以說“哀今征斂無”,意謂而今再沒有什么東西可供搜刮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次建康留守趙龍圖雷音堂韻。。釋師范。 晴空霹靂絕追尋,聽者須教辨者音。坐斷封疆行正令,迥然超越去來今。
次韻玉汝謝橘。明代。王鏊。 洞庭自是君家果,霜落晴洲色漸深。收子未儲千顆玉,封侯寧抵萬株金。不移淮北生生意,相饋燕南歲歲心。莫怪野人芹自美,江陵千樹不同林。
暨陽懷古二十三首 其五 道成墩。清代。繆徵甲。 嗚呼,許公仁者非神仙。代民納稅法外意,后之繼者難為賢。瘞金償賦諱施與,詫為黃白毋乃顛。醫師之外設方相,周禮廣立仁政篇。張魯世傳斗米術,驅疫乃以符水專。公能納民躋壽寓,豈藉符水為和扁。禹役庚辰益掌火,為民除害神圣傳。斬蛇赤帝行大澤,搏蛟孝侯入深淵。事本尋常不足怪,要皆一念為民堅。后堂拜母重母孝,大孝必得壽百年。先生應笑欒大輩,妄希白日能升天。世儒自是眼孔小,故神其說何責焉。嗚呼,許公仁者非神仙。
姑蘇館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觀燈之集。宋代。楊萬里。 節物催人又一年,銀花蓮炬照金尊。麝鎚官樣陪公讌,粉繭卿風憶故園。何似兒孫談草草,不妨燈火半昏昏。人生行止誰能料,今夕蘇州看上元。
一叢花。清代。陸求可。 六花堆積滿乾坤,一色更無痕。但分山水高低處,與林廬城郭江村。蠟屐扶筇,印生屐齒,回首失柴門。不知明月照黃昏,步步踏瑤琨。誰憐東郭先生苦,偶行吟、露出鞋跟。莫笑孫康,讀書相映,不復問饔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