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殊涂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論詩三十首·十四。金朝。元好問。 出處殊涂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這首詩批評重山林隱士詩輕賤臺閣仕宦詩的現(xiàn)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識分子所謂嶙峋傲骨、孤芳自賞的精神風貌,認為臺閣仕宦都是腦滿腸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祿熏心、仁義禮智滿口之徒的賣弄學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盜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學,或有借以自重。元好問借質(zhì)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了質(zhì)疑。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歸老圖壽致政王璽太守。明代。程敏政。 白發(fā)朱顏七十馀,吉人何藉衛(wèi)生書。忘機久入群鷗社,遺愛猶傳五馬車。鄠下晚香開壽席,終南山色點吟裾。賢甥令子俱才俊,時向云霄附起居。
西招四時吟 其三。清代。和琳。 南山看霧起,雷為雨吹噓。淡淡秋無跡,淙淙夜不虛。池塘堪浴佛,稞麥漸倉儲。更喜羊脂厚,廚供大嚼初。
岳忠武王墓。清代。丘迥。 明圣湖頭宋將塋,神州戮力想精誠。關張義勇原無敵,李郭功名竟未成。沙漠何期歸故主,權奸乃敢壞長城。孤忠遺恨千秋在,大樹悲風日夜鳴。
次韻楊侯見送游五峰。宋代。郭祥正。 飄然忽作五峰游,三伏誰知冷似秋。為在深云更深處,手提白羽看泉流。
自甲浦道太湖四十里見異香諸山喜而有作。明代。沈周。 清苕達宜興,道湖已成算。仆夫卻告難,風浪卒莫玩。勸我陟山麓,正爾免憂患。彼此有得失,我臆殊未斷。譬山行見湖,昏昏秪浩瀚。何如行湖中,坐見山秀爛。仆尚請決筮,得《需》利在彖。毅然促飛櫓,猛進不復懦。探穴有虎子,履險獲奇觀。出浦即會勝,列障擁一岸。遙思攬吳香,妄意覓仙幔。群聳西若監(jiān),巨浸東罔畔。天謂湖太淫,設此似按攤。云濤日沖撞,石趾力抵捍。輸贏各無能,兩壘對楚漢。我行鋒鏑間,便以老命判。山疑相慰藉,逐逐笑供玩。始有舟楫虞,盡被山破散。山亦有情狀,要我綺語贊。氣聚勢則附,形散脈復貫。遠近相衍迤,中自存博換。雖靜有動機,萬態(tài)紛變亂。虬龍徐蜿蜒,獅猊悍奔竄。夷突各不一,小大略相半。正展芙蓉屏,橫亙蒼玉案。晴縠縐日光,莫熨錦繡段。金庭與玉柱,遠弄波影燦。歷眼四十程,續(xù)續(xù)青不斷。平生詫傳聞,信美非謾讕。修辭聊梗槩,歸憶庶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