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
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
多節(jié)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
何時策馬同歸去,關(guān)樹扶疏敲鐙吟。
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唐代。劉禹錫。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jié)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guān)樹扶疏敲鐙吟。
綠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貴萬分;
賢德之人將竹鞭贈送給我,這份厚禮勝過了萬兩黃金。
我一打開郢客的緘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凍巴山雪深深。
鞭上節(jié),節(jié)節(jié)懷著端直性,遍體露青猶有歲寒后凋心。
我們何時才能策馬同歸去,在扶疏的關(guān)樹下敲鐙高吟?
酬:酬唱,以詩詞相互贈答唱和。元九:即詩人元?。?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監(jiān)察御史,是主管監(jiān)察的官員,職位不高,權(quán)限較廣。元稹曾任過此職。長句:指七言詩。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縣)所產(chǎn)之竹。
碧玉孤根:均指竹。
美人:指賢人。金:古代的貨幣單位。秦代以一鎰為金。漢代以一斤為金。
郢(yǐng)客:指元稹。這時元稹已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所以稱元稹為郢客。緘(jiān):捆束箱籠的繩子。
端直:正直。
歲寒心:歲寒不凋之志?!墩撜Z·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策:馬鞭。這里用作動詞,意即用鞭打馬。
關(guān)樹:關(guān)中之樹。扶疏:枝葉繁茂。
參考資料:
1、孫建軍等.《全唐詩》選注:線裝書局,2002:2826
2、蕭楓.唐詩(5):線裝書局,2005:1475
3、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6-19
劉禹錫為了褒獎元稹不屈服于閹豎淫威的堅強意志,特意贈給他一只文石枕和一首七絕《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元稹回贈了壁州產(chǎn)的馬鞭和一首答詩《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謝兼廣為四韻》。劉禹錫接到元稹的酬贈后,即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6-19
這首詩的開頭,名為詠鞭,實則詠人。壁州竹鞭雖然名貴,但贈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話,恐怕詩人是不會估之以雙金之價的。劉禹錫對元稹不畏權(quán)閹的精神是欣賞的、佩服的。他贈給元稹文石枕,稱贊元稹“文章似錦氣如虹”,就是把元稹譽為“文石”,贊揚了他的這種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譽元稹為“美人”,其贊揚之情是凝之筆端,躍然紙上的。這兩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贊譽對方的俗套來寫的。但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無比名貴,暗示贈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著,目睹竹鞭而展開聯(lián)想,寫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這絕不是單純地為寫竹而寫竹,而是以竹喻人。這幅“翠竹傲寒圖”恰是元稹傲對閹豎,寧折不彎的形象寫照。翠竹不懼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權(quán)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寶貴的。詩人對壁州鞭渾身是節(jié),遍體露青贊不絕口,稱贊它節(jié)節(jié)都標志著正直不阿的品格,處處都顯示了歲寒不凋的意志。詩人巧妙地運用“竹節(jié)”之“節(jié)”與“節(jié)操”之“節(jié)”同字同聲,把鞭與人自然和諧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進一步贊揚了元稹的貞操亮節(jié)和不畏強暴的品格。
末尾“何時策馬同歸去,關(guān)樹扶疏敲鐙吟”,是針對元稹詩中所說“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朝在此年”而寫的。劉禹錫對元稹“歸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懷疑,提出了“何時策馬同歸去”的疑問。詩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歸去,望著扶疏的關(guān)樹,輕敲金鐙,朗吟新什。這表達了他們希望結(jié)束貶謫生活的共同心愿。這兩句談?wù)摰氖呛螘r歸去的問題,和詠鞭沒有什么聯(lián)系。可是詩人由“歸去”這個動作派生出“策馬”、“敲鐙”兩個動作,并把這些動作寫進詩句之中,就使這兩句和全詩詠鞭的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渾然而為一體了。
這首詩通過詠寫竹鞭,稱譽對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節(jié)操。作者巧妙地把詠鞭、寫人、喻己三者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渾然而為一體。全詩感情真摯深沉,啟、承、轉(zhuǎn)、合的脈絡(luò)清晰。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jù)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jù)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熱甚至夜乃雨。。傅子馀。 碧云高壘火西流,有客虛堂取次休。奇熱逼人無處可,已回一雨作孤秋。
晨謁宮門小雨初過。宋代。宋庠。 宮漏籤聲急,天街雨腳微。曉寒凌禁樹,春氣裛朝衣。瑞霧輕猶濕,香塵重不飛。雞人傳鑰出,華旭滿丹闈。
夜聞雪作口占。明代。顧清。 山水皆言八曲幽,何人肯向雪中游。于今便合成嘉話,不待他年記某丘。
三部樂 和霞盦風后木葉枯脫之作。清代。楊玉銜。 林禿山髡,掃木葉一空,似頭新沐。蠣墻薜荔,凌亂詩人吟屋。未歲寒、松柏先凋,豈梅花五月,笛聲飛玉。橫汾帆亂,又唱大風一曲。更傷揀枝旅雁,當月昏水闊,冷餐寒宿。許教壘完檐幕,焰支窗燭。問塵襟、滌除幾斛。身世淚、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徑、多少余綠。
送別阿嫂(1) 其二。。費墨娟。 送客逢春可自由,心隨湖水共悠悠。可能相別還相憶,一夕橫塘似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