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自薊北歸。唐代。高適。 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
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大開。
五將已經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
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著長劍獨自歸來。
薊(jì)北:指薊門以北。薊門,在今北京西南。
驅(qū)馬:馳馬。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豁(huò)達:豁然通達,形容開朗。
五將已深入:漢宣帝時,曾遣田廣明等五將軍,率十萬余騎,出塞二千多里擊匈奴。
止半回:只有半數生還。長劍獨歸來:《戰國策·齊策》載,馮諼為孟嘗君門客,未受重用時多次倚柱彈劍而歌“長劍歸來”,后受到重用。詩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報國無門。
參考資料:
1、孫建軍.《全唐詩》選注 (1-16冊):線裝書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頁
2、章培恒,安平秋,馬樟根主編;謝楚發譯注,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高適岑參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75頁
開元二十一年(733)閏三月,唐軍大敗于契丹和奚。該詩作于這年冬天,詩人自薊北南歸,回憶起這慘痛的教訓,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有所感,寫下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余正松編選,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04,第212頁
首二句“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起手頗奇,在律詩中運用頂針重疊的手法,前兩句中兩個“北”字前后勾連重復,營造出濃烈的“哀”氣。既有以客觀寫主觀的“邊馬”之哀,更有“驅馬”人內心的“哀”,一筆兩到,領起全篇。
緊接著“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一聯,借用上聯的意象寫“驅馬”前行,“北風”呼嘯,征途更為苦寒,將“哀”意更進一層。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一聯,由前兩聯寫自然、個人之“哀”,突轉為悼唐軍慘烈大敗之“哀”,將“哀”字賦予更為深廣之社會內容,“哀”士卒,“哀”國家,“哀”用非其人。
尾聯再照應首聯“哀”字,在前文“北風”、“邊馬”、路遙、苦寒、唐軍慘敗等邊景、邊事、邊情之記敘中,以“長劍獨歸來”的形象描寫,將詩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抒發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寫南行出發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后曠遠的景象又觸發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實中時,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高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春懷賦得冰雪鶯來晚春寒花較遲十字 其七。宋代。王安中。 淵明苦長饑,中年求一官。歸來蒔松菊,頗覺生理難。我恐須出仕,未出心已寒。好謝山巨源,作吏廢游觀。
偈頌一百零九首。宋代。釋可湘。 東家點燈,古家暗坐。一樣元宵,生涯各做。暗坐底默默提撕,點燈者明明照破。
送河內令孫偕兼懷太守晁子長。宋代。梅堯臣。 去年同渡江,江上風雷惡。與君相後先,夜向蘆洲泊。君今作邑太行陽,八月黃河雁初落。漢家借寇吏正閑,到喜秋城罷嚴柝。
游定水寺寄杜堯臣。元代。吉雅謨丁。 水紋藤簟竹方床,山閣重陰雨后涼。新月梧桐秋已老,碧梧機杼夜初長。白魚入饌松醪熟,紅稻供炊筍脯香。云樹芝泉隨處好,一時清賞肯相忘。
頌古六首。宋代。釋咸杰。 一橈劈腦沒遮攔,大海波濤徹底乾。盡謂單傳并直指,誰知總被祖師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