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河湟舊卒。唐代。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青年時代就已經隨軍參加征討河湟的邊防之戰,等到頭發發白,邊境安定的時候才返回故鄉。
十萬將士如今生死難還,沒有幾個了。只剩下我吹著邊疆的曲子空對斜陽。
河湟:青海境內的二水匯合地區。河,黃河;湟,湟水。
時清:指天下安定,沒有戰爭烽煙。
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還者甚少。
邊曲:邊地的曲調。
河湟地區是唐與吐蕃交戰之地,連年交戰,使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中五年(851),張義潮率兵徹底收復河湟地區,詩中老兵即其中一員。此詩寫年老的戍卒在獲準返鄉時,想起覆沒的十萬唐軍,獨自對著殘陽吹起邊曲的凄涼情景。
參考資料:
1、唐詩觀止編委會.唐詩觀止.北京:學林出版社,2015:106
湟水源出青海,東流入甘肅與黃河匯合。湟水流域及與黃河合流的一帶地方稱“河湟”。詩中“河湟”指吐蕃統治者從唐肅宗以來所侵占的河西隴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右門等七關歸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張義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圖籍,于是河湟之地盡復。近百年間的戰爭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詩所寫的“河湟舊卒”,就是當時久戍幸存的一個老兵。詩通過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個動亂時代。
此詩敘事簡淡,筆調亦閑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時窮盡。首句言“隨將討河湟”似乎還帶點豪氣;次句說“時清返故鄉”似乎頗為慶幸;在三句所謂“十萬漢軍零落盡”的背景下尤見生還之難能,似乎更可慶幸。末了集中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黃昏時分吹笛,似乎還很悠閑自得呢。
以上說的都是“似乎”如此,當讀者細玩詩意卻會發現全不如此。通篇詩字里行間、尤其是“獨吹邊曲向殘陽”的圖景中,流露出一種深沉的哀傷?!皻堦枴倍炙凳镜娜毡∥魃降木跋螅瑢σ晃弧邦^白”老人來說,那幾乎是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的一個象征。一個“獨”字又交代了這個老人目前處境,暗示出他從軍后家園所發生的重大變故,使得他垂老無家。這個字幾乎抵得上古詩《十五從軍征》的全部內容:少小從軍,及老始歸,而園廬蒿藜,身陷窮獨之境。從“少年”到“頭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畢竟是生還了,而更多的邊兵有著更其悲慘的命運,他們暴骨沙場,是永遠回不到家園了?!笆f漢軍零落盡”,就從側面落筆,反映了唐代人民為戰爭付出的慘重代價,這層意思卻是《十五從軍征》所沒有的,它使此絕句所表達的內容更見深廣。這層意思通過幸存者的傷悼來表現,更加耐人玩味。而這傷悼沒明說出,是通過“獨吹邊曲”四字見出的。邊庭的樂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別恨、鄉思,他多年來該是早已聽膩了。既已生還故鄉,似不當更吹。卻偏要吹,可見舊恨未消。這大約是回家后失望無聊情緒的自然流露。他西向邊庭(“向殘陽”)而吹之,又當飽含對于棄骨邊地的故人、戰友的深切懷念,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笆f漢軍零落盡”,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則“時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應加上引號的。
可見此詩句意深婉,題旨與《十五從軍征》相近而手法相遠。古詩鋪述豐富詳盡,其用意與好處都易看出;而“作絕句必須涵括一切,籠罩萬有,著墨不多,而蓄意無盡,然后可謂之能手,比古詩當然為難”(陶明濬《詩說雜記》),此詩即以含蓄手法抒情,從淡語中見深旨,故能短語長事,愈讀愈有味。
張喬。 (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咸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咸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
次韻懷彥成。元代。陳基。 沙棠為槳木蘭橈,別后令人瘦沈腰。采蕺暫歸靈越去,栽桃重赴武陵邀。醉乘蓮葉春波闊,夢落檐花夜雨飄。猶記共游鳴玉洞,滿山明月共吹簫。
祗事闕下逢李伯承有作。明代。黎民表。 東風吹雪凈芳塵,丹地相逢有故人。寒壓苑墻霞綺散,氣浮宮樹霽華新。中朝綴履多奇士,兩省分曹實近臣。日影漸移封事少,叨從西掖聽陽春。
八關齋詩三首 其三。魏晉。支遁。 靖一潛蓬廬,愔愔詠初九。廣漠排林筱,流飆灑隙牖。從容遐想逸,采藥登祟阜。崎嶇升千尋,蕭條臨萬畝。望山樂榮松,瞻澤哀素柳。解帶長陵坡,婆娑清川右。泠風解煩懷,寒泉濯溫手。寥寥神氣暢,欽若盤春藪。達度冥三才,恍惚喪神偶。游觀同隱丘,愧無連化肘。
秭歸屈原墓。。朱帆。 汨水騷人骨,還鄉瘞秭歸。巫山鄰楚女,香澗近明妃。莫道文章顯,須知愿向非??蓱z詩共酒,長與世相違。
白艾溪。宋代。胡楚材。 澎湃白艾溪,源恐從天落。灘石劍戟列,噴怒波勢惡。篙工手眼親,飛舫過如籜。達阻有長橋,輕虹□寥廓。參天樹列幢,夾岸如山削。中有釣魚郎,扁舟□寂寞。俗眼急勢利,問此何足樂。不釣滄海鰲,須膾潮州鱷。胡為持一竿,默在艾溪腳。我且笑不答,自歌還自酌。日暮鼓枻歸,風埃滿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