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題情盡橋。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世間最難了斷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盡橋呢?
就改名為折柳橋吧,該是離恨就像柳葉一條條地擺蕩在心頭啊!”
從來:向來。
盡: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別,是古代習俗,取“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離恨:離愁別恨。
854年,雍陶出任簡州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是人們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個春天,雍陶送客來到情盡橋不解其名,詢問后他結合自己送別的感受和歷來折柳送別的風俗,建議改為折柳橋。并寫了這首詩送給朋友,抒發了對朋友離別的留戀不舍之情。
參考資料:
1、張學文.離夢別魂 歷代送別詩詞大觀.北京:長征出版社,2007年:第180頁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皬膩怼倍炙撇唤浺鈱懗?,含蘊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真切地表達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蘊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結構緊密,更顯嚴謹,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后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后,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蕩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測的場面,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于“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于“情難盡”,所以寧愿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于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扒殡y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雍陶。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丹青閣。宋代。華岳。 未識丹青意,憑欄試解潮。煙云朝起陸,汀渚暮生潮。山卓數枝筆,天橫一幅綃。霞收紅暈淺,溪褪綠痕消。個裹風煙冷,于中景物饒。飛黃凌翠閣,寒碧瞰紅橋。酒盡香凝甕,詩成錦掣標。朱衣扶客醉,翠袖殢人嬌。屏帳接千里,畫圖連九霄。長風來水尾,斜日轉山腰。赤腳支筇穩,蒼頭控馬驕。老臣今已矣,兒女總金貂。
訪汪仲嘉松明山中時有傳余物化者相見愕然醉后宿肇林賦此。明代。佘翔。 故人江左別,風雨十年多。蒿里空垂淚,蓬門且放歌。張燈如寤寐,把酒慰蹉跎。托宿僧僚近,往來步屧過。
自常山抵玉山途中作。。郭諫臣。 亂山青四合,江浙路中分。草露沾香徑,松風掃白云。遙趨南贛檄,深愧北山文。士女道旁立,相看舊使君。
滿江紅 述懷。清代。吳綃。 陵谷紛紜,魚龍混、一江春漲。回首處、平生孤介,弱軀多恙。盼望云霄凡骨重,寸心常鎖雙尖上。閉深閨、棲處似鷦鷯,齊眉餉。行樂事,全拋漾。琴書好,休題唱。但夢吟殘罷,閑愁醞釀。癡想蓬萊弱水隔,難求縮地壺公杖。嘆風風雨雨度馀年,凄涼狀。
謁柳公祠 其二。清代。張邦柱。 白日悲歌荔子丹,愚溪橋下水漫漫。柳公巖古長留姓,司馬塘今尚紀官。遺廟兩州尸祝在,穹碑一片墨痕殘。清時無復徵蛇乳,閭左恬熙賦役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