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遠曲。唐代。張籍。 戲馬臺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行人醉后起登車,席上回尊向僮仆。青天漫漫復長路,遠游無家安得住。愿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臨歧徘徊,執手相送,構成了送別詩的基本情調。要在這同一基調上奏出不落窠臼、自成體格的送別曲,確非易事,張籍《送遠曲》就是個中唐佳品。
戲馬臺,在今江蘇銅山縣,相傳即是項羽掠馬臺。南朝劉裕曾在此大宴群僚,飲酒賦詩,由是著名,遂成勝跡。起首點明事由、地點:戲馬臺南,送別友人。看似語意平平,內中卻含深意。“戲馬臺”三字并非信手拈來、率爾下筆。遙想當年,霸王滅秦,叱咤風云;劉裕伐胡,氣吞山河。而今舊跡依然、昔人何在?站在歷史悠遠的名勝古跡旁,頓感宇宙之永恒、人生之短暫。而匆匆人生,聚少離多,愈加難以為情。送別惆悵,古跡旁送別更為惆悵,詩歌借名勝給送別增添了一層感傷色彩。行人既醉,則設宴送別的主人自然不會清醒。詩人對面落筆,暗點其人醉倒,下語含蓄。下句述敬酒僮仆,則攢足上句,寫出醉態可掬。主仆之間,等級森嚴。主仆不可能平等同桌,主人更不可能向僮仆勸酒。而今居然事出反常,可見主人醉意醺然。然而醉酒只是表面現象,求醉的目的在于離愁濃郁,無以排遣,這才不擇對象,以醉自遁。詩人以反常舉止,寫出正常心緒,角度新穎,寫形得神。與王維之“孤客親僮仆”(《宿鄭州》)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半部分賦事已盡,后半部分轉入抒情。行人去去漸遠,主人目送不已。由眼前別離預想別后行程,選材自出新意。詩人慨嘆友人只身飄零、行蹤難止,無復室家溫馨,只有羈旅困頓,以室家反襯行役,其苦愈明。下一“復”字,由“覆蓋”之意,強調空間狹隘見出心情壓抑,又符合青天長路、交于一點的眼前實景,造語精致卻又渾成。篇末結句,更加出人意外。題名,唐人習俗,行旅之中,每有所感,無論野寺村店、斷壁頹垣,即時賦詩題名。一般送別詩,經常以景作結,止于佇立凝目,遠送行人。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張籍突破藩籬,不僅寫出別離當時,更懸設別離之后,尋蹤追憶。從眼前到未來,精心延展了時間長度,否定了“人間別久不成悲”,以突出友情之真摯深沉,此其一也。行人上路,遠游無家,固是一悲,張籍他日追尋題名,則本身也難免遠游,更是一悲。詩人兩面落筆,綰合人我,將送人之悲融入自行之悲,離愁別恨,頓時倍加濃郁,此其二也。全詩力避俗套,自造新意,足見其思深語精。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曰:“從前送遠詩,此意未曾寫到。”此評點出了這首詩的獨到之處。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結交行送武之文。元代。王冕。 江南野人毛發古,騎牛讀書無一侶。白眼遙看泰華云,赤腳冷濯滄浪雨。長安小兒不足數,論文忽有東平武。武君胸中氣崢嶸,呼吸云夢吞滄溟。筆底春秋決王伯,坐探今古無馀情。青青揚舟渡淮海,江山秀色遙相待。雄文卷盡九江碧,新詩寫出廬山翠。西南五老青未了,倏忽騎云過蓬島。脫略不作公子行,隨我騎行踏芳草。人怪我顏何丑老,自覺無人可同調。梅花明月柳花云,獨對青山發長嘯。武君過我笑我癡,話言時復投其機。柴床臥聽夜雨落,草窗坐看秋螢飛。凄涼飲盡客中味,君知我知誰復知。今年丙子旱太苦,江南萬里皆焦土。老羸餓死壯者逃,碩鼠欺人暴如虎。武君平生多抱負,對此如何可輕舉?武君武君善調護,慎勿輕身學巢許。秋風昨日吹大荒,草木黃落雁南翔。浩然歸興不可降,嚴君五馬一馬黃。大兄亦受七品郎,況是遷官歸故鄉。可知閭里生輝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蓖無一有,送君不勸陽關酒。長歌但折江上柳,丈夫有志當自持。不須重此生別離,淚不為此生別滋。天南天北同襟期,明年平原芳草綠。試弓好射銜花鹿,有懷若問山陰竹,中天亦有南飛鵠。
六月六日嘉會代柬 其二。。區越。 不受山陰父老錢,還山亦似出山年。新詩賦就客盈座,白酒來時赪滿肩。麋鹿動驚西華枕,鳧鹥不上鑒湖船。豈知劉白賡歌日,綠野堂中幾伴仙。
登姑蘇臺。宋代。釋行海。 姑蘇臺上鹿麇來,流水千年去不回。野草青青都是恨,春風不放百花開。
與國賢良夜歌二首 其一。唐代。張柬之。 柳臺臨新堰,樓堞相重復。窈窕鳳皇姝,傾城復傾國。
飲酒雜詩 其三。元代。袁桷。 弱冠不飲酒,篝燈橫玉繩。或云酒中趣,湛湛浮云蒸。棄書試其言,杲若烏輪升。天根轉晴雷,堅城為之崩。妙言粲瓊屑,逸興追飛鷹。醉鄉儻可居,無功乃真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