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
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唐代。李白。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
秋風吹過水鄉的夜晚,這樣的時辰絕不適合遠離。
遠隔長安恍如夢里,什么時候才是歸去的日期?
陸判官:生平不詳。判官,官名,唐時節度使等的下屬官吏,多掌文書之事。琵琶峽:在巫山,形同琵琶,故名。
水國:水鄉。我國南方多河澤,故稱水國。
殊非:絕非。
此詩當寫于賜金放還后,故詩中流露出對朝廷的懷念。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3-654
盛唐時期,由于政治安定,經濟、交通發達,通衢驛館行人往來頻繁,以送別為題材的詩歌空前繁盛。這些詩或寫景寄情,或直抒情懷,手法多樣,不拘一格。然所貴者當在于情真意切,深有寄托,方能感人至深。這首詩看似平淡,實則情深意濃。
首句寫景,點明送行的地點和時間。“秋風”二字意在烘托環境氣氛的凄清,以表達離別的感傷情緒。二句言情。“殊非”二字含意深厚,既有挽留之情,又有感嘆之意。夜深風緊,此時上路,殊非良辰,所以詩人殷勤致意,挽留他待天明風停以后再走,這是一層意思。念友人何以如此匆匆告別,嘆其奔波勞苦,這又是一層意思。
總之“殊非”二字意味深長。太白詩曾有句云:“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而此處說:楊慎對此極為贊賞,他曾指出:“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李詩選》)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送別時的內心活動。“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是說終日縈念長安,象在夢中一樣,什么時候才能再度回去呢?
這兩句語意雙關,一方面是寫給友人,問他何時能回到長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說自已希望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送張穆之還鯨山舊居二首 其二。明代。何鞏道。 駑駘無力自蹉跎,重過龍門感自多。南海甘棠留世澤,西淮流水嘆恩波。操同清□常依鶴,書寄山陰好換鵝。一奏玉琴江月上,倚流閒聽縣人歌。
肅老惠詩兩章詩墨一函賦此志謝。。黃松鶴。 空谷人來續舊游,一函詩墨古徽州。驚潮竹影玲瓏透,鎖石桐煙澹宕浮。直與此情磨歲月,聊將小語記春秋。寒齋就我生顏色,十笏云山眼底收。
寓城西精舍贈洞文上人。清代。李鍇。 比鄰七十載,為客謝淹留。忍草自長碧,妙香時一浮。世情爭夢幻,佛面老春秋。愁絕斜陽外,誰家百尺樓。
乙丑中秋與山僧數輩自虎邱靈巖泛太湖登洞庭。宋代。史堯弼。 群山相望有無間,髣髴三生常往還。不用張帆越清泚,化身先自遍西山。
寄題魏和公吾廬。清代。陳恭尹。 今之人材可屈指,魏季寧都隱君子。放舟溟海六月風,繭足幽州八千里。巨魚吞舟人食人,白浪黃沙入睚眥。危途曾不廢嘯歌,壯心已覺齊生死。往時為我言翠微,諸峰秀出旁無依。丹崖劖削下絕地,石竇委曲中開扉。蚍行猿引步且伏,徑盡高原見茆屋。分星牛斗即比鄰,福地金精若奴仆。良朋或近或遠方,伯兄仲兄齊雁行。干戈之際獨無事,花下往往聞宮商。盈階況復美子弟,講德馀暇兼文章。有時雄辨相奔射,偏師角立還堅壁。有時急難相周旋,首尾皆至如率然。嗟哉古道久已喪,老矣馀生復誰望。聞君近者結吾廬,亦擬吾廬結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