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弈喻。清代。錢大昕。 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代替他下棋,認為他不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但是客人卻輕松有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夠說出一句話。以后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著看。
現在的讀書人讀古人的書,常常詆毀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能夠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客觀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知道別人的過失卻不能看到自己的過失。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閑暇,哪里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棋藝的高低,是有標準的,下錯了一步棋,人們都看得見,即使想回護以前的錯誤也是隱瞞不了的。事理方面的問題,人人都贊成自己認為正確的,人人反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現在世間沒有孔子那樣圣人,誰能斷定真正的正確與錯誤?那么別人的失誤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沒有失誤未必不是大失誤,但是人們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停止的時候,簡直連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弈:下棋。所:處所,住的地方。
數(shuò):屢次。
嗤(chī)其失算:譏笑他謀劃不當。 嗤:譏笑。
輒欲易置之:就想替換他去下棋,意思是替人下。易,變易取代。
逮(dài):及,趕上。
頃之:過一會兒。
對局:下棋。局,棋盤。下棋一次叫一局。
易之:(輕視它)認為它很容易。
甫:剛剛。
先手:下棋時主動形勢。
益苦:更加艱苦。意思是難于想出招數。
竟局數(shǔ)之:終盤計算棋子(以定勝負情況)。竟,完了。
赧(nǎn)甚:很慚愧。赧,羞愧臉紅。
學者:求學的人。
訾(zǐ):詆毀。
居:相處。
固:本來。
易地:彼此交換地位。
平心而度(duó):心平氣和的、冷靜的推測,估計。
果:真。
不暇:沒時間,忙不過來。
優劣:(棋藝)高低。定:定準,公認的準則。
一著(zhāo):走一步棋。
護前:回護以前的錯誤,泛指護短。《三國志·朱桓傳》:“桓性護前,恥為人下。”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贊成自以為正確的,反對自以為不正確的。
無孔子:意思是沒有大智的圣人。
是非之真:真正的是非。
失:意思是表面看來是錯誤。得:意思是道理正確。
無有已時:沒完沒了。
曾(zēng)觀弈者之不若已:簡直連看棋的人都趕不上了。曾,乃,竟。不若,不如。已,同“矣”。
該文選自《潛研堂集》。弈喻,即用下棋打比方,借下棋的事情講道理。
以弈為喻,并不少見,如“世事如棋”、“常恨人生不如棋”等等,孟子也曾以弈為喻,指出“不專心致志不得也。”但是錢大昕的《弈喻》一文更能引起讀者深入的思索。
該文第一自然段生動簡潔地敘述了一次觀弈、對弈的經歷。觀弈時,作者對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已”;對弈時卻是數子先失,中盤苦思冥想,終局慘敗。最后落得個“赧甚,不能出一言”的結果。觀弈和對弈時,作者對自己和對客人的棋技判斷差距如此之大,這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敗后冷靜反思的表現。
由此引出第二段發人深省的議論。以“弈”喻“學”,提出學者應辯證客觀地看問題,要像下棋一樣,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冷靜地思考問題。這一段首先列舉“今之學者”不正確的治學態度。“多訾(非議、毀謗)古人之失”,“樂稱今人失”、“多訾”、“樂稱”,形象地刻畫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的學者的浮躁情態。然后提出作者的主張,看問題應當“易地以處,平心而度”。
第三段,扣住弈棋情況深入一層議論,指出下棋的好壞有標準,大家能評判。事理方面的問題由于各人都認為自己正確,是非標準就難定了。“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由此,作者指出:別人的短處,可能正是自己的長處;而自認為沒有短處,卻正是最大的短處,于人于己,都應當正確對待、全面評價,所以絕不應該彼此嗤笑。
該文的弈喻,非常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觀他人之失易,觀自己之失難,應當“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客觀事物的哲理。全文依事取警,抽象事理,短小精悍,議論風生,能給讀者以許多教益。
錢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漢族,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他在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 ...
錢大昕。 錢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漢族,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他在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
洛陽道 二。南北朝。徐陵。 洛陽馳道上。春日起塵埃。濯龍望如霧。河橋渡似雷。聞珂知馬蹀。傍幰見甍開。相看不得語。密意眼中來。
瑞峰院夜語奉酬鄭簿。宋代。林亦之。 百級上層巒,呼鐙同所歡。瓷杯真有道,行李似無官。妙語勝熊掌,疎才愧鹖冠。古人相見意,不作酒肴看。
卜算子 漫興。宋代。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長干三臺(四首)。明代。楊慎。 雁齒紅橋仙舫,鴨頭綠水人家。邀郎深夜沽酒,約伴明朝浣沙。桃葉波橫風急,梅根渚遠煙斜。¤
九曲櫂歌十首。宋代。白玉蟾。 寂寂秋煙鎖碧灣,往年此地有禪關。不神移入龍宮去,一夜風雷吼萬山。
塞上讀霞海篇寄管涔子。明代。林大春。 當代推詞伯,如公思獨玄。明霞歸遠渚,孤月出高天。魯壁存經舊,漢宮作賦先。蒼茫辭闕下,灑落向江邊。興引赤城愜,情憐碧海偏。奇文振巖穴,麗藻發林泉。玉鐸驚回首,金聲失比肩。草書潛逼圣,載酒細論賢。門比孫登重,山因謝朓傳。游秦膺舜岳,思越感堯年。夜夢抽簪侶,秋懷倚劍篇。登臨嗟遠矣,風物轉悠然。好靜能齊俗,端居或問禪。賓僚盡傾倒,騷雅幸周旋。重望歸安石,幽期合稚川。曹劉時并蓋,李郭或同船。賤子暫持節,長途許執鞭。青門逢勝集,紫省列群仙。忝竊分徐榻,光輝入孔筵。終南巧舞外,長樂婉歌前。忽奏陽春曲,兼聆流水弦。疑游洞庭浦,如陟華山巔。縹緲飛千里,空濛俯八埏。別來馀臘雪,吟處起春煙。朝傍黑河宿,暮從青戍眠。寶刀增意氣,彩筆愧塵緣。塞晚愁聞雁,溪清想釣鳣。何時隨汗漫,白日共聯翩。醉訪燒丹地,閒行種藥田。枕書仍寤寐,驛傳若留連。沙隱朔云暗,峰回羌樹圓。關西悵脩阻,空復望飛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