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枝頭香滿路。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鏡古。秋明白鷺雙飛處。
自摘霜蔥宜薦俎。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帽墮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宋代。吳文英。 明月枝頭香滿路。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鏡古。秋明白鷺雙飛處。自摘霜蔥宜薦俎。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帽墮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明月”三句,敘秋景。“枝頭香”,指桂花。此言明月照桂樹,花香飄滿路。詞人見了眼前之景,忽然想起:如果接連刮起幾天西風,那末樹上的桂子將要被風吹得滿地皆是。“花如雨”,指桂花落如雨點一樣,此是類比。“倒映”兩句,九日即景之詞。言重九夜月亮像秦鏡般高懸天空,秋高氣爽,水邊的白鷺受到月光的驚動,雙雙沖霄飛去。上片即景和韻。
“自摘”三句,述過節(jié)。言詞人從自家菜園中摘來了比較干凈、新鮮的青蔥,適宜于作為重陽祭祀用的菜肴,裝盆上供。詞人說:只可惜已到了重陽節(jié),我還沒有搞到幾盆應時的菊花啊!“帽墮”句,化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意境。兩句言詞人九日隨俗登高,被山風吹落了帽子,他就笑著請同行佳人代他正冠。他登上高處,清歌一闋,更覺得碧天高遠而空曠,但他希望,歌聲不要隨著秋聲的離去而隨之消失。此祝辭也。“清歌莫送秋聲去”,是詞人的衷心希望,因為秋天是萬物收獲的佳節(jié),所以他不希望匆匆送走“秋聲”。下片詞人著重闡發(fā)自己對“秋聲”的感受。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shù)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shù)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送鈐轄館使王公。宋代。解程。 武帳推恩詔十行,雍容鳴玉覲清光。四年愛日民謠浹,五月炎風驛路長。劍閣煙云迷去斾,柳營笳鼓慘離觴。浣花紙貴傅新集,留待詩名繼許昌。
鷓鴣天 暮春初夏作。。盧青山。 春雨無家自作吹,春花爛熳碧江湄。林邊草浪翻風腳,溪畔芹容閃石眉。留夕照,緩瓊杯,今生能得幾回迷?菜花新筍挑完后,市上甘茶玉作堆。
次韻伯承見簡探梅之什且約人日同游城東。宋代。張栻。 江湖漫浪歲年晚,雖有梅花誰寄遠。城中可人獨吳郎,不惜日力供往返。東郭枝頭玉雪明,下有清淺溪流橫。新春好趁花前約,莫待飄零空作惡。
送王恪司門知絳州。宋代。文同。 絳守園池天下夸,紹述有記詞聱牙。蒼官青土左右樹,神君仙人高下花。遠水依然尚鉤帶,舊門想已無靴檛。自憐俗狀不能到,此去羨君專宴衙。
鷓鴣天 其十二。宋代。周紫芝。 彩鹢雙飛雪浪翻。楚歌聲轉(zhuǎn)綠楊灣。一川紅旆初銜日,兩岸朱樓不下簾。闌倚處,玉垂纖。白團扇底藕絲衫。未成密約回秋水,看得羞時隔畫檐。
冬夜檢書得舊詩稿選錄之。。劉因之。 清夜人無寐,寒檐月漸西。凍凝鐙焰小,冷壓柝聲低。撰栗煨余火,翻書檢舊題。數(shù)篇鈔未了,鄰舍已雞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