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渾似醉,滿懷都是春。高臥東山一片云。嗔,是非拂面塵,消磨盡,古今無限人。
金字經·樂閑。元代。張可久。 百年渾似醉,滿懷都是春。高臥東山一片云。嗔,是非拂面塵,消磨盡,古今無限人。
百年歲月渾渾然好似醉酒,可是心懷仍一片陽春,高高仰臥東山像那悠悠白云。可恨那人間是非像撲面的飛 塵,消磨掉古今多少有志人。
百年:一生。
渾:全,都。
高臥東山:用東晉謝安(安石)不仕隱居東山典故。后遂用以比喻隱居或隱居行徑。東山,在浙江上虞縣 西南。
嗔:惱怒,怪怨。
此曲寫作者遠離是非的隱逸生活.。
“百年渾似醉,滿懷都是春。”分別濃縮宋蘇軾《滿庭芳》詞“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和宋陳郁《未庵為吳應祥愉賦》“生意滿懷都是春”句意。表達了是非顛倒,賢愚不分的社會里,只有整個人生都保持醉態,才能免受氣憤煩惱的干擾,醉醺醺地渾身覺得充滿春意融融的溫暖。雖忘卻塵世,卻也抒發了隱居者對人間滄桑的感嘆。
“高臥東山一片云。”作者說要像東晉謝安那樣高臥東山,如一片白云那樣自由自在,無牽無掛地悠閑。表現了隱者的陶然自得、忘卻塵世。(謝安在出仕之前曾經隱居會稽東山,朝廷屢征不起,事見《世說新語·排調》及《晉書》本傳。)
“嗔,是非拂面塵,消磨盡,古今無限人。”筆鋒突轉,以下三句都寫憤怒生氣的事:隱居就為躲避是非,可是是非之風仍然拂面而來給作者滿臉抹上塵垢,讓作者蒙受許多污蔑或屈辱,這種煩惱的糾纏,不知消磨盡古今多少人的身心健康。作者難言的切身之感自然也隱含其中。
本首曲表現了閑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格。末三句坦白直率地道出自己對古今世事滄桑的徹悟,大有看破紅塵之意味,但在語氣上,作者卻將這樣一種深沉的感悟以松脫、不屑的方式表現出來。雖題為“樂閑”,但讓人感覺到一種深沉的人生悲歡。作者正是樂得悠閑,樂得百年如醉,但這種人為的“醉”因,正是因為痛苦太多,不堪承受,不得不消極回避的結果.因此作者也冷靜的看到,官場上撲面而來的是非塵土,消磨了無數士人的激情和斗志,使他們先先后后走出來,高臥東山去。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題竹木翎毛。明代。王恭。 蜻蜓轉逐斷香飛,歌鳥殘春聽漸稀。為報瑯玕應結子,荒山秋晚鳳凰饑。
清平樂。。黃侃。 寸眉兩葉。禁受愁千疊。幽意纏綿無處說。但有魂銷心切。更深月過回廊。照見秋花斷腸。儂比秋花命薄,誰憐獨自凄涼。
初冬有事武闈登三山南樓眺望。明代。盧龍云。 一上層樓寓目寬,南中十月只輕寒。千山雨過林仍綠,萬木霜催葉未丹。騎射此時資講武,蒐羅他日備登壇。漢家頗牧頻推轂,須信封侯事不難。
登伯牙琴臺見菊花。。黃節。 英雄心事托琴中,獨訪孤臺過斷虹。滿地夕陽號朔雁,隔簾人影瘦西風。秋花晚節多遲暮,古調今彈有異同。不為知音為知志,蒼茫山水月湖東。
自廈門泛舟渡臺灣海中見夕陽感賦。。俞明震。 自浮滄海送殘陽,漸覺閒身人莽蒼。一掬酸辛成獨往,無邊天水共微光。風檣隱隱開元氣,朔雁聲聲吊戰場。凄絕一更初魄語,故人相望涕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