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宿龍興寺。唐代。綦毋潛。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造訪龍興寺,夜深忘記了歸去;青青古松樹,掩映佛殿的大門。
方丈室里寬敞干凈,燈火通亮;和尚披衣系著佛珠,吟誦詩文。
心地像陽光般明亮,純潔透明;佛法如蓮花般圣潔,微妙清靜。
天女撒下的花朵,飄落佛前;銜花翻飛的鳥兒,離去無聲。
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忘歸: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禪心。
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參考資料:
1、劉煒評主編.唐詩寶鑒·山水田園卷.陜西:陜西出版集團,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綦毋潛一生游宦四方,曾經寄宿過很多寺院。此詩是詩人在龍興寺過夜有所感而作。
參考資料:
1、劉煒評主編.唐詩寶鑒·山水田園卷.陜西:陜西出版集團,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此詩寫龍興寺環境清涼寂靜,寺內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為香客祈福,對佛法的鉆研很勤奮。詩人具體通過“燈明方丈室”、“青蓮喻法微”來點明。作為輔助,詩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凈”兩個句子,邏輯上很嚴密。為了展現龍興寺環境的優美,詩人用到了對比這種常見的修辭方法。殿內是低低的誦經聲,殿外卻有山禽自由來去。俗話里常用“門可羅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這里詩人就用“處處銜鳥飛”來寫照寺內庭園中的清靜。佛門之內不得喧嘩吵鬧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辭來表現其實也顯露了詩人的修養,這樣寫寺廟是很妥當的。當然如果這里把“處處銜鳥飛”理解成是與僧人心靜之態做對比,更突出了龍興寺和尚的修為,也是可以的。
有寺無僧不成靈靜,有僧無寺不成雅意。龍興寺既有古剎的風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侶,所以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隱,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后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
綦毋潛。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隱,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后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同徐茂吳游白岳信宿紫霄樓 其二。明代。佘翔。 北斗天高不可從,靈巖壁立翠重重。松間此日來雙鶴,云里何年駐六龍。短褐朝元隨羽節,空山采秀躡仙蹤。日斜笑倚盧敖杖,谷口西風落暝鐘。
頌古五十五首。宋代。釋紹曇。 美如西子離金闕,嬌似楊妃倚玉樓。猶把琵琶半遮面,不令人見轉風流。
丁寓田家有贈。唐代。王維。 君心尚棲隱,久欲傍歸路。在朝每為言,解印果成趣。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開軒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時吟招隱詩,或制閑居賦。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陰晝小苑城,微明渭川樹。揆予宅閭井,幽賞何由屢。道存終不忘,跡異難相遇。此時惜離別,再來芳菲度。
江浦縣遇曾于皋。明代。楊士奇。 忽遇髫年舊,惟看語笑真。清詩仍滿袖,華發已盈巾。桑梓二千里,萍逢四十春。金溪吟嘯地,因話共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