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
杜鵑行。唐代。杜甫。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業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
黃鶴認為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他說:“李輔國劫遷上皇,乃上元元年七月事。此詩借物傷感,當屬上元二年作。觀其詩意,乃感明皇失位而作。”
參考資料:
1、仇兆鰲:《杜詩詳注
2、#8203;》,中華書局,1979年10月重印
仇兆鰲《杜詩詳注》:《杜鵑行》,傷舊主之孤危也,起含寓意。蜀天子,化杜鵑,憐之也。寄子代哺,蜀帝之分猶存焉。
中間八句憫杜鵑形聲之哀慘。君臣舊禮,承哺雛。伏樹號呼,自傷孤立也。哀聲流血,承號呼。含憤包羞,備言失所也?!抖乓堋罚簜斡?,哀其有情而不能自達。
末四句致感慨悲痛之意。當殿群趨,遙應蜀天子。
此詩分三段。中間八句,首尾各四句。朱鶴齡注:鮑照《行路難》:“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國門。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荊棘郁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惟悴似人髠。飛走樹間逐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贝嗽娨馑疽病?/p>
洪邁《隨筆》云:明皇為輔國劫遷西內,肅宗不復定省,子美作《杜鵑行》以傷之。
黃鶴曰:上元元年七月,李輔國遷上皇,高力士及舊宮人皆不得留,尋置如仙媛于歸州,出玉真公主居玉真觀。上皇不懌,成疾。詩曰:“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羇孤。”蓋謂此也。
盧元昌曰:蜀天子,雖指望帝,實言明皇幸蜀也。禪位以后,身等寄巢矣。劫遷之時,輔國執鞚,將士拜呼,雖存君臣舊禮,而如仙、玉真一時并斥,滿眼骨肉俱散矣。移居西內,父子睽離,羇孤深樹也。罷元禮,流力士,徹衛兵,此摧殘羽翮也。上皇不茹葷,致辟谷成疾,即哀痛發憤也。當殿群趨,至此不復可見矣。此詩托諷顯然。鶴注援事證詩,確乎有據。張綖疑“羞帶羽翮傷形愚”句,謂非所以喻君父,亦太泥矣。蓋托物寓言,正在隱躍離合間,所謂言之者無罪也。
或疑劫遷西內,宮禁秘密,子美遠游西蜀,何從遽知之?曰:蜀有節鎮,國家大事,豈有不知者。故曰朝廷問府主。其以杜鵑比君,本緣望帝而寓言,非擅喻禽鳥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送許云程大行奉使還瓊為宮保海公營墓。明代。王弘誨。 清朝耆碩里中聞,敕葬新恩借使君。海上松楸覃雨露,日邊劍舄擁風云。茂陵遺草歸時奏,庾嶺寒梅到處芬。知是靈均門下客,大招何處擬騷文。
絕交行。宋代。高斯得。 男兒獨立天地間,太華絕尖一何陗。子房不肯下蕭曹,伯夷本自輕周召。往來舞袖拂云霄,醉裹扁舟凌海嶠。鳳饑肯向雞求餐,玉潔不與蠅同調。山高路斷客來稀,日晏廛空臂爭掉。窮涂李白友俗人,歲晚杜甫交年少。前門長揖后門關,當面論心背后笑。云門輕與凡耳彈,夜光莫怪兒童誚。君平世棄政自佳,老子知希渠所要。人間對面九疑峰,未許沖風鼓無竅。
迎大年椿上人不值暮歸偶成。元代。丁鶴年。 東歸間道已浮杯,力疾遙迎日幾回。何處晚來成誤認,風簾竹影月窗梅。
塞上二首 其一。。肅靖王。 天山青控戍樓中,畫角嗚嗚咽晚空。沙磧雨頹逢箭鏃,戰場風急轉河蓬。李陵望國臺猶在,蔡琰悲笳怨未窮。獵騎遙遙入霜霧,鸊鵜泉外夕陽紅。
夏雨不絕柬張蜀望。明代。楊慎。 南滇六月朱夏涼,疊疊云嵐浮曉光。林花含笑遠天靜,江草喚愁終日長。闌風伏雨淹客路,回谷深溪非我鄉。城隅隔手不相見,車馬經過淋潦妨。
次韻學士兄秋初 其三。宋代。李彌遜。 葉葉彫梧陣陣風,疏云全放月華濃。故人不寄江頭信,看盡飛鴻斷復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