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昨在江都,聯君城一曲。
我家百色無,唯有數竿竹。
瑯玕凈相倚,蕭灑意常足。
君亦時見過,笑語伴幽獨。
別來七見春,屢送光景速。
京師車馬煩,高塵蔽華屋。
僧室日閉關,靜若在巖谷。
忽聞剝啄聲,把手敘寒燠。
嵌空疊石畔,亦有雙筠綠。
動君青云興,賞眄不移目。
愛其蕭騷風,搖此蒼翠玉。
有如嗜膾炙,久矣虛其腹。
一旦逢割鮮,欣然喜如沃。
乃知物外適,可以傲流俗。
奉常官事簡,佳集時可卜。
軒窗辟濃邃,冠帶脫拘束。
文枰稍拂拭,白黑看馳逐。
更設茶兩旗,何須酒百斛。
江晦叔見訪于興國寺見庭中修竹兩竿云竹雖不。宋代。孔武仲。 憶昨在江都,聯君城一曲。我家百色無,唯有數竿竹。瑯玕凈相倚,蕭灑意常足。君亦時見過,笑語伴幽獨。別來七見春,屢送光景速。京師車馬煩,高塵蔽華屋。僧室日閉關,靜若在巖谷。忽聞剝啄聲,把手敘寒燠。嵌空疊石畔,亦有雙筠綠。動君青云興,賞眄不移目。愛其蕭騷風,搖此蒼翠玉。有如嗜膾炙,久矣虛其腹。一旦逢割鮮,欣然喜如沃。乃知物外適,可以傲流俗。奉常官事簡,佳集時可卜。軒窗辟濃邃,冠帶脫拘束。文枰稍拂拭,白黑看馳逐。更設茶兩旗,何須酒百斛。
(1041—1097)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
孔武仲。 (1041—1097)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二郎之官房陵作五言唐律兩章送之 其一。宋代。曹彥約。 入幕曾沾祿,之官始問津。邊城甘冷淡,世路識艱辛。責重杯柈省,公馀簡冊頻。先人清白意,百世尚書紳。
夜坐舟中偶成。宋代。孔平仲。 臲卼扁舟抱寒水,逍遙野客坐孤蓬。一天星月清吟外,萬里江山極望中。遁跡未能離草莽,機心唯欲破羌戎。此心未遂難為語,負劍長吁氣滿空。
偈六十九首 其六十五。宋代。釋道寧。 摩竭正令,未免崎嶇。少室垂慈,早傷風骨。腰囊挈錫,辜負平生。煉行灰心,遞相鈍致。爭似春雨晴,春山青。白云三片五片,黃鳥一聲兩聲。千眼大悲看不足,王維雖巧畫難成。直饒便恁么,猶是涉途程。人從卞州來,不得東京信。
海上行。清代。顧炎武。 大海天之東,其處有黃金之宮,上界帝子居其中。欲往從之,水波雷駭。幾望見之,以風為解。徐福至彼,止王不來。至今海上人,時見城郭高崔嵬。黿鼉噴沫,聲如宮商。日月經之,以為光明。或言有巨魚,身如十洲長。幾化為龍不可當,一旦失水愁徬徨。北冥之鯤,有耶無耶。又言海中之棗大如瓜,棗不實,空開花。但見鯨魚出沒,鑿齒磨牙。昔時童男女,一去不回家。東浮大海難復難,不如歸去持魚竿。
海陵四詠 其四 小香巖。清代。許傳霈。 鹽宗祠石小香巖,迢遞朱闌映碧杉。春去猶開花爛漫,樓深慣聽燕呢喃。曲池傍榭魚清數,洞石當門柳未芟。語罷鐘聲起鄰寺,半林落日已西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