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不自主,來吟體齋詩。三肅齋中人,問體安措辭。
體卑語近拘,體高語近欺。耳目口鼻形,人各師其師。
要之天地間,當以一理推。馮侯好兄弟,一一清廟姿。
是家好談道,脫略毛與皮。一堂春愔愔,詩禮相娛嬉。
但愧遠客塵,涴子連理枝。雖然參自訣,要知不磷緇。
我車得國工,分路有險夷。君知魯叟圣,妙在物不遺。
當其作春秋,一字如權錘。越境惜趙盾,斷謂此語非。
俗儒無已心,望道如隔紕。閉門畫圓方,用世多參差。
千載堪一咍,汝足未及巇。馮郎顧我笑,坐久爐煙遲。
黃花粲墻東,青山轉墻西。吾言亦已費,須君浮一卮。
體齋詩為梁溪馮季求作。宋代。敖陶孫。 口腹不自主,來吟體齋詩。三肅齋中人,問體安措辭。體卑語近拘,體高語近欺。耳目口鼻形,人各師其師。要之天地間,當以一理推。馮侯好兄弟,一一清廟姿。是家好談道,脫略毛與皮。一堂春愔愔,詩禮相娛嬉。但愧遠客塵,涴子連理枝。雖然參自訣,要知不磷緇。我車得國工,分路有險夷。君知魯叟圣,妙在物不遺。當其作春秋,一字如權錘。越境惜趙盾,斷謂此語非。俗儒無已心,望道如隔紕。閉門畫圓方,用世多參差。千載堪一咍,汝足未及巇。馮郎顧我笑,坐久爐煙遲。黃花粲墻東,青山轉墻西。吾言亦已費,須君浮一卮。
字器之,號臞翁,一號臞庵,自稱“東塘人”。淳熙七年(1180年)鄉薦第一,客居昆山。在太學,曾寫詩送朱熹,又作詩悼趙汝愚,忤韓侂胄。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歷任海門縣主簿,漳州府學教授、廣東轉運司主管文字。因臨安書商陳起刊刻《江湖集》受株連貶官。官至溫陵通判。寶慶三年(1227年)卒。著有《臞翁詩集》2卷,收入《南宋群賢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可見其佚詩。 ...
敖陶孫。 字器之,號臞翁,一號臞庵,自稱“東塘人”。淳熙七年(1180年)鄉薦第一,客居昆山。在太學,曾寫詩送朱熹,又作詩悼趙汝愚,忤韓侂胄。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歷任海門縣主簿,漳州府學教授、廣東轉運司主管文字。因臨安書商陳起刊刻《江湖集》受株連貶官。官至溫陵通判。寶慶三年(1227年)卒。著有《臞翁詩集》2卷,收入《南宋群賢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可見其佚詩。
欽頌世祖皇帝圣德詩。元代。趙孟頫。 東海西山壯帝居,南船北馬聚皇都。一時人物從天降,萬里車書自古無。秦漢縱強多霸略,晉唐雖美乏雄圖。經天緯地規模遠,代代神孫仰圣謨。
山林樂四首 其二。宋代。俞德鄰。 山林何所樂,佳興四時同。琴罷庭留月,酒殘松度風。鶴歸蒼漢外,猿叫碧蘿中。卻笑磻溪叟,區區理釣筒。
滿江紅。清代。顧太清。 冒雪沖寒,崎嶇路、馬蹄奔走。望不盡、遠山冠玉,六花飛湊。碧瓦遙瞻心似剖,殯宮展拜澆杯酒。哭慈親、血淚染麻衣,斑斑透。故人意,休辜負。鄉間味,甘消受。費松柴一灶,余糧半斗。好客豈拘貧與富,充饑莫論精和陋。飯王孫、粗糲菜根香,逢漂母。
都益處歡宴贈同筵諸子丁卯。近現代。常燕生。 薄海驚濤播戰塵,并時洗刷待何人。只今岳岳朱樓宴,盡是堂堂赤縣身。他日乾坤系諸子,古來勛伐出天民。戎貪胡詐終歸敗,此事關頭要細論。
龜山水陸院。宋代。張耒。 院靜步柏影,庭虛聞塔鈴。連龕香慘淡,古榜金青熒。山背負華殿,淮身朝廣庭。旛花龍護法,梁棟神扶傾。緬懷開山人,天眼照廢興。一庵檀施集,百堵神鬼驚。支祁萬古穴,石老深潭清。坐令金仙力,鎮此水府靈。我來望春野,高閣近青冥。白發老比丘,俯僂困逢迎。豈無世外人,燕坐守無名。重堂百僧會,合有菩薩行。平生一鉢意,長歲百慮更。狂逃不知返,勝地念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