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池亭,仿佛似、洛川巖壑。天付與、老身游戲,余生吃著。剩喜酒能消世慮,翻疑書解妨人樂。聽兩翁、白雪寄新詞,愁言莫。
毋自嘆,蒿萊惡。甘自味,齏鹽薄。對亂花叢竹,翠紅交錯。元亮悅聞親友話,羲之常恐兒曹覺。望碧云、休憶女乘鸞,人騎鶴。
滿江紅(再和)。宋代。李曾伯。 小小池亭,仿佛似、洛川巖壑。天付與、老身游戲,余生吃著。剩喜酒能消世慮,翻疑書解妨人樂。聽兩翁、白雪寄新詞,愁言莫。毋自嘆,蒿萊惡。甘自味,齏鹽薄。對亂花叢竹,翠紅交錯。元亮悅聞親友話,羲之常恐兒曹覺。望碧云、休憶女乘鸞,人騎鶴。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間) 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河南沁陽附近)。南渡后寓居嘉興(今屬浙江)。
對月書感 其一。清代。丘逢甲。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獨憐今夜見,猶與故鄉(xiāng)同。喪亂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淚,顧影愧歸鴻。
送春坊董正字浙右歸覲。唐代。馬戴。 去覲毗陵日,秋殘建業(yè)中。莎垂石城古,山闊海門空。灌木寒檣遠,層波皓月同。何當復(fù)讎校,春集少陽宮。
玉山李道會顏則求著福慶觀記以黃谷二十六詠見示用韻以寄 其三。明代。鄭真。 路轉(zhuǎn)溪灣山更幽,也知天意恊人謀。仙家剩有滄洲趣,畫壁須煩顧虎頭。
和樂天示楊瓊。唐代。元稹。 我在江陵少年日,知有楊瓊初喚出。腰身瘦小歌圓緊,依約年應(yīng)十六七。去年十月過蘇州,瓊來拜問郎不識。青衫玉貌何處去,安得紅旗遮頭白。我語楊瓊瓊莫語,汝雖笑我我笑汝。汝今無復(fù)小腰身,不似江陵時好女。楊瓊為我歌送酒,爾憶江陵縣中否。江陵王令骨為灰,車來嫁作尚書婦。盧戡及第嚴澗在,其馀死者十八九。我今賀爾亦自多,爾得老成余白首。
布袋贊。宋代。釋了惠。 烏藤橫占閻浮界,鼻孔直撐兜率天。剛道化身千百億,一身猶自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