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巧放立春晴,喜聽謳歌變頌聲。浩劫逼人還有極,老天于世豈無情?
云收雨罷山猶在,日麗風和浪自平。寄語群兇早回首,賣刀買犢好歸耕。
復元日韻。清代。劉鶚。 東風巧放立春晴,喜聽謳歌變頌聲。浩劫逼人還有極,老天于世豈無情?云收雨罷山猶在,日麗風和浪自平。寄語群兇早回首,賣刀買犢好歸耕。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云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云(劉鐵云[1]),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后,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
劉鶚。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云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云(劉鐵云[1]),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后,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避賊書事十三首 其九。宋代。左緯。 妻兒共一區,日夜謹相守。遙驚白旗來,不覺四散走。汝死吾不知,吾亡汝何咎。隔林聞哭聲,相見真成偶。
袁總督電奏有大禍將臨語聞而感賦。清代。李希圣。 事過方知大禍臨,君臣相對但沾襟。死棋著著猶堪覆,長夜漫漫直到今。三戶亡秦那可得,諸公誤國是何心。當時痛哭書還在,吞炭年來口已瘖。
題云林畫。元代。黃公望。 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陂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
燭影搖紅 除夕。清代。徐釚。 隔歲東風,預欺旅鬢添華發。屠蘇傳遍,守蘭缸、怎得消愁法。料是紅閨早掩,訴燈花、向伊難說。除非好夢,歸去相尋,不教閒殺。十萬笙歌,繁華自趁江潮發。椒盤歲歲憶團圞,剪燭頻移榻。那管今宵帳冷,真辜負、爆聲喧熱。定香橋下,囑付雙魚,替傳錦札。
龍澤驛逢錢使君。。嚴嵩。 袁山借寇何由得,鄱水逢君本未期。為政風流應兩郡,懷人云樹總多時。滄江暮雨維舟楫,古驛殘花對酒卮。知己難同嘉會少,孤帆欲別更遲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