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聞濯足折黥布,供帳俄驚王者同。豪杰尚須如此待,況今不過小夫雄。
野史口號碑四十四首 其六。清代。劉鶚。 曾聞濯足折黥布,供帳俄驚王者同。豪杰尚須如此待,況今不過小夫雄。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云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云(劉鐵云[1]),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后,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
劉鶚。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云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云(劉鐵云[1]),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后,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雜興 其九。明代。邱云霄。 側觀陰陽秘,屈信理相干。綿綿遞靈化,感應固無端。日燠繼以陰,急流生回瀾。時至拙為巧,數窮賢亦難。達人貴順動,直當生死關。
黎城至潞城作。清代。申颋。 昨夜山風急,吹葉驚客館。晨起聞雨聲,未覺妨游覽。荷笠出孤村,行行雨漸緩。山峰與云峰,出沒渾不辨。夙愛巖谷奇,今喜道路坦。高吟興悠然,委轡任山蹇。原野遍氤氳,旭日遙峰展。空濛隔疏雨,眾壑殊晦顯。山鳥高下鳴,倏見晴光滿。雨氣蒸為霞,赤焰橫絕巘。恨無良友俱,妙賞誰余道。
禽言四首 其三。明代。朱應辰。 婆餅焦,小麥黃熟長齊腰。刈麥作餅婆為喜,豈料南山日日雨。雨多麥損不可食,雖欲婆嗔那復得。
減字木蘭花 其二 壽隱士。兩漢。佚名。 一丘一壑。野鶴孤云隨處樂。篆帶紗巾。且與筠莊作主人。高山流水。指下風生千古意。壽慶年年。長在新秋六日前。
狄梁公祠次匏庵韻。明代。王鏊。 歌中嫵媚亦誠豪,覆體何人脫御袍。鍊石有方天可補,檿弧無驗鬼空號。參苓入籠還為用,稂莠當階不受薅。南望河陽如在眼,青山無限白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