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云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詩人王縉出生在一個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極深。然而王縉一生又一直做著大官。如何解決這仕與隱、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王縉找到了一條途徑,即做一個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這首游青龍寺的詩作便表現這種傾向。青龍寺,原本是遠離長安城的一個清靜之所,但王縉卻不寫它的僻靜。詩中先是烘托隱者的氣度,然后以浮云與飛鳥寫世界的喧囂,再寫這位大隱者由于得道而與天地相通,既然他無心于人事,那不論他身處何方,都會是清靜的境界。王縉借曇壁上人寫出自己的理想。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信仰態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對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張:“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