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郁惠山旁,中有隱君子。
承傳講學風,刻厲飭倫紀。
一世騰萬里,禍亂愈弗止。
侈言匹夫責,詭遇余喪己。
先生瞑槁梧,內證主靜旨。
道勝物不疵,縣解不老死。
兩孤抑何賢,寤寐綿神理。
揚芬采曲儒,薄俗寧獲此。
錢生契獨行,立傳追范史。
吾衰美其文,綴詠亦贅耳。
書無錫高老愚翁家傳后。近現代。陳三立。 行郁惠山旁,中有隱君子。承傳講學風,刻厲飭倫紀。一世騰萬里,禍亂愈弗止。侈言匹夫責,詭遇余喪己。先生瞑槁梧,內證主靜旨。道勝物不疵,縣解不老死。兩孤抑何賢,寤寐綿神理。揚芬采曲儒,薄俗寧獲此。錢生契獨行,立傳追范史。吾衰美其文,綴詠亦贅耳。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之譽。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陳三立。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之譽。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北河。清代。鐘駿聲。 好風如縷月如圭,破曉乘軺西復西。野漲忽迷三里渡,村謳猶唱六郎堤。一鞭古驛尋沙遠,幾樹垂楊映水低。稍喜紅曦猶未透,趁涼且自過前溪。
至牛渚憶魏少英詩。。王僧孺。 楓林曖似畫,沙岸凈如掃。空籠望懸石,回斜見危島。綠草閑游蜂,青葭集輕鴇。徘徊洞初月,浸淫潰春潦。非愿歲物華,徒用風光好。
夜聞雪作口占。明代。顧清。 山水皆言八曲幽,何人肯向雪中游。于今便合成嘉話,不待他年記某丘。
中秋玩月崇真萬壽宮。元代。張翥。 西風吹月出云端,松柏流光繞石壇。上國山河天廣大,仙家樓觀夜高寒。似聞玉杵鳴玄兔,疑有瑤笙下翠鸞。只把酒杯供醉賞,不知零露滿金盤。
舟次故里山下。明代。何鞏道。 望見家山未到家,客愁依舊滿天涯。青尊傾盡詩難寫,綠水流多鬢易華。鶴避漁蓑過別浦,雨催秧鼓急平沙。村煙不似秦人隱,誰種桃溪十里花。
訪姨兄王斌渭口別墅(一本無王斌二字)。唐代。鄭谷。 枯桑河上村,寥落舊田園。少小曾來此,悲涼不可言。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久歉家僮散,初晴野薺繁。客帆懸極浦,漁網曬危軒。苦澀詩盈篋,荒唐酒滿尊。高枝霜果在,幽渚暝禽喧。遠靄籠樵響,微煙起燒痕。哀榮孤族分,感激外兄恩。三宿忘歸去,圭峰恰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