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神骨清,虛竦眉眼明。貌應同衛玠,鬢且異潘生。
初戴莓苔幘,來過丞相宅。滿堂歸道師,眾口宗詩伯。
須臾里巷傳,天子亦知賢。出詔升高士,馳聲在少年。
自為才哲愛,日與侯王會。匡主一言中,榮親千里外。
更聞仙士友,往往東回首。驅石不成羊,指丹空斃狗。
孤帆淮上歸,商估夜相依。海霧寒將盡,天星曉欲稀。
潮頭來始歇,浦口喧爭發。鄉樹尚和云,鄰船猶帶月。
到洞必傷情,巡房見舊名。醮疏壇路澀,汲少井欄傾。
別我長安道,前期共須老。方隨水向山,肯惜花辭島。
悵望執君衣,今朝風景好。
送吉中孚拜官歸楚州。唐代。李端。 才子神骨清,虛竦眉眼明。貌應同衛玠,鬢且異潘生。初戴莓苔幘,來過丞相宅。滿堂歸道師,眾口宗詩伯。須臾里巷傳,天子亦知賢。出詔升高士,馳聲在少年。自為才哲愛,日與侯王會。匡主一言中,榮親千里外。更聞仙士友,往往東回首。驅石不成羊,指丹空斃狗。孤帆淮上歸,商估夜相依。海霧寒將盡,天星曉欲稀。潮頭來始歇,浦口喧爭發。鄉樹尚和云,鄰船猶帶月。到洞必傷情,巡房見舊名。醮疏壇路澀,汲少井欄傾。別我長安道,前期共須老。方隨水向山,肯惜花辭島。悵望執君衣,今朝風景好。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
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端午詞·內廷。宋代。晏殊。 披風別殿地無塵,辟惡靈符自有神。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極祝千春。
用鹽政姚德寬韻。元代。耶律楚材。 乃祖開元柱石臣,云孫髣髴玉麒麟。從來德炙輿人口,此日恩沾圣世春。欲草薦書學北海,未開東閣愧平津。而今且試調羹手,佇看沙堤繼舊塵。
摘芳詞·鶯聲寂太平時。。宋一鴻。 良夜迢迢低玉繩,望雙星。羅衣偷卸若為情,細叮嚀。拗住銀鉤紅燭背,悄無聲。是何意態意怦怦。問卿卿。
酬李寄軒。。釋智愚。 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軒。究心無別旨,鳴道有來源。未先通理不,聲詩不在言。相期湖上寺,執手聽啼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