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朱氏女,住在臨川城。家世事趙氏,業惟食農耕。
五歲父乃死,天復令我盲。莫知朝與昏,所依母與兄。
母兄日困窮,何以資我身。一朝聞密言,與盲出東門。
阿母送我出,阿兄抱我行。不見所向途,但聞風雨聲。
行行五里馀,忽有呼兄名。兄乃棄我走,客前撫我言。
我與趙世親,復與汝居鄰。聞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濱。
我身盡沾濡,不復知我身。汝但與我歸,養汝不記年。
涔涔遵旋路,咽咽還入城。城中盡驚問,戚促不能言。
望門喚易衣,恐我身致患。再呼我母來,汝勿憂饑寒。
汝但與盲居,保汝母女全。我母為之泣,我鄰為之嘆。
喜我生來歸,疑我能再明。況得與母居,不異吾父存。
我今已十三,溫飽兩無營。我母幸康強,不知兄何行。
我母本慈愛,我兄亦艱勤。所驅病與貧,遂使移中情。
當日不知死,今日豈料生。我死何足憾,我生何足榮。
所恨天地生,不如主翁仁。誰能為此德,婁公名起莘。
臨川女。元代。揭傒斯。 我本朱氏女,住在臨川城。家世事趙氏,業惟食農耕。五歲父乃死,天復令我盲。莫知朝與昏,所依母與兄。母兄日困窮,何以資我身。一朝聞密言,與盲出東門。阿母送我出,阿兄抱我行。不見所向途,但聞風雨聲。行行五里馀,忽有呼兄名。兄乃棄我走,客前撫我言。我與趙世親,復與汝居鄰。聞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濱。我身盡沾濡,不復知我身。汝但與我歸,養汝不記年。涔涔遵旋路,咽咽還入城。城中盡驚問,戚促不能言。望門喚易衣,恐我身致患。再呼我母來,汝勿憂饑寒。汝但與盲居,保汝母女全。我母為之泣,我鄰為之嘆。喜我生來歸,疑我能再明。況得與母居,不異吾父存。我今已十三,溫飽兩無營。我母幸康強,不知兄何行。我母本慈愛,我兄亦艱勤。所驅病與貧,遂使移中情。當日不知死,今日豈料生。我死何足憾,我生何足榮。所恨天地生,不如主翁仁。誰能為此德,婁公名起莘。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游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館,謚文安,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并稱“儒林四杰。” ...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游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館,謚文安,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并稱“儒林四杰。”
頌古二十七首。。釋云賁。 風月山川共一家,誰來語下定龍蛇。太白不曾登便殿,筆頭昨夜自生花。
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韻作八小詩贈伯永 其二。宋代。周孚。 收駒汧渭間,誰識此老驥。伏櫪我何傷,著鞭渠可畏。
霽后郭西間步。清代。朱鐘。 遠煙畫山色,作意媚新晴。不盡郭西路,有時花里行。水春交樹影,村午聚雞聲。小借茅亭坐,溪田看耦耕。
楊公濟歲暮惠酒。宋代。強至。 紺瓶白酒下吟堂,洗盞傾甆肯漫嘗。寒屋自融春日面,煖杯能轉少年腸。山妻相對驚愁破,稚子無端笑飲狂。百歲光陰空自遠,醉時苦短醒時長。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