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不憚遠,有癖老增劇。
是行迫王事,所過飛鳥疾。
路傍四五祖,不得著腳歷。
朝來所干集,我愿容自適。
沖寒走海會,嘯吟遂終日。
眷言三祖山,經從阻良覿。
僧果知我意,飯仆濟行色。
崎嶇五十里,入山及未昃。
山頭殘雪在,青瑤點微白。
殷勤承老禪,傾蓋同莫逆。
為言信此山,予寶始今日。
欲以扶我衰,不鄙昔輕策。
捫蘿助探討,躡石共登陟。
群峰聳遙翠,一水漲深碧。
行行何所喜。兩腳有余力。
歸來飽香積,清淡更過昔。
題三祖山。宋代。王之道。 觀山不憚遠,有癖老增劇。是行迫王事,所過飛鳥疾。路傍四五祖,不得著腳歷。朝來所干集,我愿容自適。沖寒走海會,嘯吟遂終日。眷言三祖山,經從阻良覿。僧果知我意,飯仆濟行色。崎嶇五十里,入山及未昃。山頭殘雪在,青瑤點微白。殷勤承老禪,傾蓋同莫逆。為言信此山,予寶始今日。欲以扶我衰,不鄙昔輕策。捫蘿助探討,躡石共登陟。群峰聳遙翠,一水漲深碧。行行何所喜。兩腳有余力。歸來飽香積,清淡更過昔。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贈劉翰林聯句。近現代。毛澤東。 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
揚州懷古十六首 其一。清代。何震彝。 邗水滔滔日夜流,珠歌翠舞古揚州。傷心怕問南朝事,璧月瓊花總惹愁。
閱見一十首 其三。金朝。邊元鼎。 鳳紙銜封玉鏡臺,繡鸞傳記已相猜。傾城笑臉千金樣,莫對閒人一例開。
中巖封崇寺。宋代。馮山。 萬竹林間一徑升,滿巖金碧靜香燈。飛泉散亂垂千尺,危閣攲斜擁數層。雨氣或從檐際落,風光時向坐中凝?;谋淖帜悄茏x,合眼煎茶問老僧。
謝巖起惠支頤二首 其二。宋代。韋驤。 引髭聊試頗安然,正好憑依學坐禪。兒女環觀齊指笑,朱顏猶未怯雙蓮。
和張推官同年陰無緒偶成。宋代。司馬光。 澹泊輕云寒不收,未成春雨只添愁。風煙寂寞幾何限,盡入憑高一雨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