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羅立青攙攙,中有佛廟名香嚴。
飛泉洶涌出峰后,四時激射蒼巖。
跳珠噴雪幾百丈,下注坎險鐘為三。
援蘿俯瞰石底凈,明鏡光溢青瑤函。
淙流上走渠為竇,左右吞嚙何其饞。
緣源散討不知極,但見洞穴爭嵚嵌。
攀藤直上出云背,巖戶秘邃疑神緘。
仰窺陰洞看懸乳,白龍垂須正{上髟下監}鬖。
或凝如蓋覆宛宛,或散如指長摻摻。
有臺高下且十數,如以勢位相臨監。
平鋪老蘚柔可坐,誰藉綠罽遺不拈。
北山之石何瑣碎,形制一一如鐫鑱。
叩之清越諸谷應,不意此地聞韶咸。
已霜桂樹垂凍壁,未臘梅蕊輝晴嵐。
浮屠曰仙好事者,奄有勝跡窮搜探。
書之遠寄龍山下,云此僅止存都凡。
先生以本來示我,謂我所好同甘鹹。
相期歷覽在他歲,事高意篤非予堪。
人生蕭散不易得,常苦世累為羈銜。
吾徒幸當治平日,況又無事于牽貪。
便須巾車不可后,愿以幾杖從君南。
孔先生以仙長老山水略錄見約同游作詩答之。宋代。韓維。 群峰羅立青攙攙,中有佛廟名香嚴。飛泉洶涌出峰后,四時激射蒼巖。跳珠噴雪幾百丈,下注坎險鐘為三。援蘿俯瞰石底凈,明鏡光溢青瑤函。淙流上走渠為竇,左右吞嚙何其饞。緣源散討不知極,但見洞穴爭嵚嵌。攀藤直上出云背,巖戶秘邃疑神緘。仰窺陰洞看懸乳,白龍垂須正{上髟下監}鬖。或凝如蓋覆宛宛,或散如指長摻摻。有臺高下且十數,如以勢位相臨監。平鋪老蘚柔可坐,誰藉綠罽遺不拈。北山之石何瑣碎,形制一一如鐫鑱。叩之清越諸谷應,不意此地聞韶咸。已霜桂樹垂凍壁,未臘梅蕊輝晴嵐。浮屠曰仙好事者,奄有勝跡窮搜探。書之遠寄龍山下,云此僅止存都凡。先生以本來示我,謂我所好同甘鹹。相期歷覽在他歲,事高意篤非予堪。人生蕭散不易得,常苦世累為羈銜。吾徒幸當治平日,況又無事于牽貪。便須巾車不可后,愿以幾杖從君南。
韓維(1017年~1098年),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子,與韓絳、韓縝等為兄弟。以父蔭為官,父死后閉門不仕。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為淮陽郡王府記室參軍。英宗即位,召為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出知襄州,改許州,歷河陽,復知許州。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鄧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二年(1095年)定為元祐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陽郡公,定名為《南陽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
韓維。 韓維(1017年~1098年),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子,與韓絳、韓縝等為兄弟。以父蔭為官,父死后閉門不仕。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為淮陽郡王府記室參軍。英宗即位,召為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出知襄州,改許州,歷河陽,復知許州。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鄧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二年(1095年)定為元祐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陽郡公,定名為《南陽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讀蘇武李陵司馬遷傳。宋代。華岳。 白旄持節使單于,萬里風煙十載余。柳毅不行沙漠路,卻憑歸雁為傳書。
謝烏鵲。宋代。劉宰。 朝來不成寐,啼鳥繞西東。似欲砭我愚,無虞終有兇。挽衣行太息,飛鳴鵲當空。似欲慰我心,正直神所容。舉手謝鳥鵲,尤喜當何從。吉兇兩不到,我在阿堵中。
用晦以三寸篋貯金字佛經咒二十余卷精工之甚感而賦謝。明代。王世貞。 函端舍利發,知爾不成空。老眼粗能辨,僧翻未易終。真文玄奘熟,梵字苑咸工。大類群龍藏,收來一缽中。
五桂山飛瀑。明代。梁思誠。 桂嶺插云表,蒼茫天四圍。洪泉劈澗落,寒瀑破空飛。百道穿危磴,千尋下翠微。曉煙洗殘黛,白霧掩輕扉。流響方成韻,聞聲未覺希。香壚思渺渺,廬阜夢依依。雨氣雜晴霰,電光浮夕暉。沿洄卷綃幕,噴薄灑珠璣。低咽青溪玉,斜侵白袷衣。云垂大鵬翼,風助巨鰲威。樹杪層冰折,簾間赤日暉。隔崖煙裊裊,陰壑草霏霏。蜿地長虹似,繃云綵帶非。蓮開太華曉,芝吐雪苗肥。清嘯靈禽和,高吟木客稀。二樓山月白,三島露桃緋。遇物結遐想,觀空悟化機。重林時徙倚,鸞鶴夜深歸。
虞美人。清代。趙我佩。 瀟湘一桁簾波隱。簾外西風緊。惜花人瘦不禁秋。料得秋花先要、替儂愁。紅蕤枕倚釵聲墜。欲醒還成醉。夢回綃帳月初昏。忍見芙蓉巾上、舊啼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