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交頸效鴛鴦,錦被翻紅浪。雨歇云收那情況,難當,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長偌大,偌粗偌胖,壓扁沈東陽。
小桃紅·胖妓。元代。王和卿。 夜深交頸效鴛鴦,錦被翻紅浪。雨歇云收那情況,難當,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長偌大,偌粗偌胖,壓扁沈東陽。
半夜里學鴛鴦共眠同床,紅色的錦被不住地搖蕩。一場好事臨到收場,卻出了洋相,她一翻身翻到了對方身上。她身材這么高大,體軀這么粗壯,幾乎壓扁了瘦弱的情郎。
偌:如此。
沈東陽:南朝齊梁間詩人沈約,曾官東陽太守,人稱沈東陽。沈約有《與徐勉書》:“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移孔。”謂因多病而腰圍瘦損。這里即以“沈東陽”借稱瘦腰男子。
這首小令的題材和趣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袒示了早期散曲的“俚曲”的胎記,其所表現(xiàn)出的風趣活潑,也是一目了然的。作者于煞有介事的交代背景后,安排了床上翻身、“壓扁沈東陽”的可笑情節(jié),可謂出奇制勝。“交頸效鴛鴦”、“錦被翻紅浪”、“雨歇云收”等都是說唱文學中用得爛熟的文字,所謂“強作斯文語”,只要舉一則明人模仿元人語言風格所作的《小桃紅·西廂百詠》為例,就不難體會到這一點:“高燒銀燭照紅妝,低簇芙蓉帳。倒鳳顛鸞那狂蕩,喜洋洋,春生翠被翻紅浪。”(《雨云歡會》)而“偌長偌大,偌粗偌胖”,那就更是百分之百的通俗口語。這一切誠如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所說,“常言俗語,扭作曲子,點鐵成金,信是妙手”。喜劇情節(jié)和俚語俗言,可說是元代諧謔性散曲的兩大要素。
中國戲劇源于俳優(yōu)表演,因而帶著特有的娛樂性。到了元代的雜劇,仍保留著凈、丑的角色,插科打諢也成為元雜劇風味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種欣賞習慣,對元散曲應當說有直接的影響,致使謔樂也成為散曲的一項審美內(nèi)容。散曲與雜劇互相間的交互、影響,注意的人不多,卻是客觀存在的。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生卒年字號不詳。《錄鬼簿》列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為"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卻稱他為"散人"。他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又比關漢卿早卒。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現(xiàn)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見于《太平樂府》、《陽春白雪》、《詞林摘艷》等集中。 ...
王和卿。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生卒年字號不詳。《錄鬼簿》列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為"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卻稱他為"散人"。他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又比關漢卿早卒。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現(xiàn)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見于《太平樂府》、《陽春白雪》、《詞林摘艷》等集中。
破紐絕絡兮民不支,不了蘭藏兮舉世無醫(yī)。病在腠兮廢湯熨,未至血脈兮乃施針石。
布指于位兮息至不知,陰陽倒置兮寒涼逆施。內(nèi)實兮餌之桂附,中乾兮反投消以蠹。
九效 其五 醫(yī)國。宋代。葛立方。 破紐絕絡兮民不支,不了蘭藏兮舉世無醫(yī)。病在腠兮廢湯熨,未至血脈兮乃施針石。布指于位兮息至不知,陰陽倒置兮寒涼逆施。內(nèi)實兮餌之桂附,中乾兮反投消以蠹。天生盧扁兮授術上池,躋民壽兮至期頤。
絕句二首 其一。宋代。吳則禮。 華館相望接使星,長淮南北已休兵。便須買酒催行樂,更覓何時是太平。
祖道春明三載強,宛如蘇李賦河梁。君應食酒談廷尉,我但登臨憶侍郎。
一棹不妨衣帶水,九秋誰拂蒯緱霜。祗園處處堪題石,莫遣青山負舉觴。
鄖襄之役與伯玉侍郎別恰三載矣聞出谼中至錢唐走信奉迎因成感舊之作。明代。王世貞。 祖道春明三載強,宛如蘇李賦河梁。君應食酒談廷尉,我但登臨憶侍郎。一棹不妨衣帶水,九秋誰拂蒯緱霜。祗園處處堪題石,莫遣青山負舉觴。
角招 其一。元代。邵亨貞。 夢云杳。東風外,畫闌倚遍寒峭。小梅春正好。護憶故園,花滿林沼。天荒地老。但暗惜、王孫芳草。鶴發(fā)仙翁洞里,為分得一枝來,便迎人索笑。窗曉。冷香窈靄,幽情雅澹,不減孤山道。舊愁渾欲掃。卻明朝、新愁縈繞。何郎易惱。且約住、傷春懷抱。彩筆風流未少。更何日、玉簫吹,金尊倒。
收蜜蜂。宋代。蘇轍。 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解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後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里鬧如市,坌入竹屋新且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相逢處處命儔侶,共入新宅長子孫。今年活計知尚淺,蜜蠟未暇分主人。明年少割助和藥,慚愧野老知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