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
巖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入若耶溪。唐代。崔顥。 輕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詩人在這首詩中之所以著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環境的幽靜,正是為了寄托詩人喜清厭濁、好靜惡鬧的情懷。
一、二句,敘寫作者乘著小船進入若耶溪。“輕”、“去何疾”和“已到”這幾個字,傳達出詩人由于舟行迅疾、將入佳境而激起的歡快、驚喜之情。三、四句,描寫詩人到達云門山下,在清澈如鏡的溪水上輕輕蕩槳,暢游山水風光的情景。但詩人并沒有正面描寫溪兩岸的青山、綠樹、溪花、幽草,甚至也沒有寫云門山和云門寺;而是著意抒寫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應與融合。“起坐魚鳥間”一句,是寫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時而仰望碧空翔鳥,時而俯視清溪游魚;“動搖山水影”一句,則描寫自己天真地用船槳拍擊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動搖、變幻。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的身心無拘無羈,與魚鳥游翔,與山水嬉戲,完全與美妙的大自然契合無間。這兩句著重寫動態,從魚鳥、山水和詩人自己的活動中表現一種“空靈”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靈動、有情趣。
五、六兩句,著意渲染清溪的幽靜。但詩人并未把它寫成一片死寂,而是以聲音反襯寂靜。詩人諦聽著溪岸山巖中發出的各種聲音,并且饒有興致地期待著山巖自己的回聲。同時,他還感覺到在這清溪里說話,盡管暫時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靜;但話聲一停,環境越發顯得清靜。環境如此幽靜,使詩人深深感嘆“事事令人幽”。此時,即將沒入西天的夕陽,將一束淡淡的光輝灑落在這縹碧澄清的溪水上,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槳,面對著夕陽,讓全身沐浴在殘余的陽光之中。詩到這里,戛然而止。但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陽光,卻使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蔭蔽天的山崖之間的清靜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崔顥。 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南山柳村訪友。清代。陳忠平。 田居半遺世,鵝鴨自成群。偶識成知己,時來喚采芹。村頭歸野鶴,山角響孤云。薄醉渾難覺,悠然戴夕曛。
題盧益脩畫水仙花。元代。柯九思。 煖瓊柔翠曉慵妝,香損鴛鴦瓦上霜。帝子愁多春夢遠,佩搖明月近瀟湘。
早春游沔陽舟發漢上口占。清代。張問陶。 客里重為客,饑來百事非。一舟如許大,三匝竟何依。欲死悲囊粟,無才負布衣。春鷗吾愧汝,清遠背人飛。
隴上遇雨。宋代。劉跂。 隴上怕雨竟遇雨,空山路窮避無所。昆陽之戰飛屋瓦,白登之圍矢交下。從者散去馬可憐,故人借我非我馬。上坡歷塊已攲側,下坡流滑攢四腳。既僨而起倏復顛,墮策失轡心茫然。從者好在無自苦,履穿衣敝吾償汝。我亦短褐不得完,掛樹一裂長尺五。此生辛勤身不辭,七歲嬌女三歲兒。泥涂模糊啼午饑,買餅一百汝勿啼。滹沱麥飯蕪蔞粥,咄汝豈得長食肉。仰天長嘆冠纓絕,下馬納屨踵亦決。張儀舌在雖自知,范叔衣寒一何切。人生貧賤烏足悲,行吟不顧妻罵隨。寄聲公等勿誚我,富貴莫忘牛衣時。
金陵八詠和湛宗伯 其四 雨花臺。明代。顧璘。 古臺開士說金經,傳道天花落紫冥。廣舌不來塵海變,春風唯見草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