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宋代。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水池上到處漂著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館內悄無人聲,夢中的我正行走在灑滿月光的湖堤上,突然夢斷人醒。傷心至極,只好坐聽窗外五更時分的風雨。
夢斷:夢醒。
無緒:沒有興致。
此詞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參考資料:
1、姚蓉,王兆鵬.《秦觀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98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池上”一問橫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著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心自然會涌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閑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孤館”“夢斷”二句,正是表現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才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的美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作者無窮的哀傷。
于是詞人孤寂地坐著,靜靜地感受著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無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復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如夢令》這一詞調的命名,正是因為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為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為含蓄深沉,絲毫不遜于前人后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征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后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謁許由廟。唐代。錢起。 故向箕山訪許由,林泉物外自清幽。松上掛瓢枝幾變,石間洗耳水空流。綠苔唯見遮三徑,青史空傳謝九州。緬想古人增嘆惜,颯然云樹滿巖秋。
夜聞洛濱吹笙。唐代。張仲素。 王子千年后,笙音五夜聞。逶迤繞清洛,斷續下仙云。泄泄飄難定,啾啾曲未分。松風助幽律,波月動輕文。鳳管聽何遠,鸞聲若在群。暗空思羽蓋,馀氣自氛氳。
題扇送同年奚從之使海南。明代。顧清。 仙人乘槎南海去,祖席燕市已分冰。把贈金陵半輪月,為君隨處掃炎蒸。
送陶元庸之越。。釋妙聲。 吳越山川一水分,總戎今屬李將軍。旌旗影動黿鼉窟,鼓角聲連虎豹群。徼外遐荒來送款,幕中賓客總能文。想君禹穴題詩處,長向姑蘇望白云。
大行皇太后挽詞二首。宋代。陳師道。 扶日行黃道,乘云上紫微。憂勞形末命,恭儉見陳衣。布德刑開網,和戎戢武威。要知懷惠處,行路涕交揮。
送翰林宋先生致仕歸金華二十五首 其九。明代。孫蕡。 令子內庭書制誥,佳孫復作序班郎。一門三代沾恩澤,更著錦衣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