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
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
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旅寓安南。唐代。杜審言。 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嶺南的氣候真特殊,嚴寒來得遲,暖風又常吹。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開。
雨天生霧氣,霜天會打雷。故鄉遠在萬里外,這特殊的氣候使我的鄉愁更加倍。
安南:唐代六都護之一,本交州都督府,屬嶺南道。今越南河內。
交趾: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后來泛指五嶺以南。該詩中指越南北部。風候:即風物氣候。
催:催促。
仲冬:即農歷十一月,為冬季的第二個月。
正月:農歷一月。
積雨:連續下雨;積存的雨水。
輕霜:薄霜。震雷:響雷,霹靂。
逾:超出;越過。
從來:由來,歷來,向來,往常。
參考資料:
1、趙建莉.初唐詩歌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
2、楚梅編著. 楚梅居筆譚 上 詩境嶺南 歷代嶺南山水詩詞選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05:71頁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杜審言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他途經安南(今越南河內),因懷念家鄉在客舍或驛站中寫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葛兆光著.唐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1:18
2、徐定祥注.杜審言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
首聯中“交趾”一詞點題,交代了羈旅的地點是古代的交趾。這“交趾’’的名稱首先就給人一個奇異的印象。相傳這里的人因腳趾長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稱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詩人驚嘆的卻是這里的“特殊風候”。安南與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風物氣候,這是詩人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遲暖復催”,緊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氣候特點,寒冷的季節晚而短暫,溫暖的季節早而久長。
頷聯著重寫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繪高寒山區在仲冬時節果實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樣。這對北國人來說實在新鮮。這也是對首聯中“寒遲”的進一步具體化描寫。下句“正月野花開”,寫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爛漫,可見氣候非常溫和,如同中原夏季,這是對上聯中“暖復催”的進一步具體描繪。
頸聯著重描敘天氣,“積雨生昏霧”,是寫安南經常長時間陰雨不斷,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積水不干,霧氣濛濛的。“輕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聲震震。輕霜,即薄霜,說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時才有薄霜,這與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況不同。這些現象在一般中原人看來都是不可能的。
詩人在這頷聯和頸聯里,描繪了山果、野花、積雨、昏霧、震雷,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平凡事物,僅用了仲冬、正月、熟、開、生、下等幾個時令詞和動詞,加以精巧的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現了四時不同的景色和氣象,把交趾的“殊風候”畢現在筆端。這是詩人近一年來流寓安南生活體驗的形象總結和意緒的流露,有驚奇、有興奮、有贊美、有惆悵。面對這一派十足的異域風光,詩人自然又會觸目傷懷。
尾聯照應題目直抒羈旅之情,“家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逾萬里”是渲染其遠,并非指實寫。安南距中原實際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數月的行程,與家人難通音訊,所以作客的愁思勝于往常。詩人多年宦游他鄉,貶謫也不止這一次,“客思”原是經常有的,但都比不上這次流寓安南時深重。這不僅僅是路程遙遠的緣故,也暗寓有對這次的“嚴譴”懷有極大的憤懣。
該詩中詩人的語言通俗,明白如話,不以故飾,不事雕鑿,風格樸實自然。在詩中詩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僅僅抓住典型環境中幾種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稍加點染描繪,便意象翩躚,情趣盎然,顯得筆法精煉。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
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七月六下夜月下孤飲作。。盧青山。 月光入戶欲邀吾,驚吾睡眼撫吾須。我不能飲不能辭,杯盤列列小風池。我出月色轉熾烈,云中轉出金橘潔。淡宕依回若有語,又羞語切拖云隔。一盞清瑩非飲酒,如飲月色冰心透。我問月亦解飲否,此夜風清如醇酎。我飲月色汝飲風,翩來起舞萬山松。泠泠露滴疏蛙鼓,流螢簌簌飛衣縷。我漸欲醉倚深梧,月四尋我循西隅。嘲吾帽側足斜傾,故蕩我影入波痕。波中有月黃珠瀉,上下誰真復誰假?我不能辨心茫然,鼾聲漸起涼石罅。開眼月去去已久,一星如月當東掛。
妒婦津。明代。張煌言。 妒婦死津頭,津亦名「妒婦;」少女相經過,風雨不得渡。或為蓬垢顏,竊恐逢彼怒。古云粥倉庚,可以療此痼;惜哉彼婦愚,雖死猶弗悟!
嘲燈花鵲噪。明代。于謙。 鵲噪燈花亦偶然,人間喜信只虛傳。朝朝暮暮知多少,誤卻歸期又隔年。
同樊潤州游郡東山。唐代。皇甫冉。 北固多陳跡,東山復盛游。鐃聲發大道,草色引行騶。此地何時有,長江自古流。頻隨公府步,南客寄徐州。
贈揭景哲茂才別。元代。范梈。 司揭本楚官,子孫以官氏。揭陽漢建侯,氏實出于史。同源而異流,流各昧其源。泛舟在中河,安得窮昆侖?驅馬燕山市,路逢子揭子。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始。及乎旴徙洪,著與揭陽通。以茲究其源,瀕海而南東。南東煙濤惡,將身犯蛟鱷。遠拜故侯墳,遺蹤尚如昨。歸來見翰林,贈以雙南金。集賢亦敬嘆,高文留賞音。二公天下士,子亦庭階美。胡不攬家氈?黃朱耀閭里。九萬扶搖風,相看尚轉蓬。高樓有橫笛,送雁上長空。
滿江紅 其一 慶云劉氏婦回生紀事,代星謀。清代。吳重憙。 誰釀跳梁,使弱息、都罹浩劫。早已分、死人香里,長埋枯骨。白刃截開兒女淚,紅閨濺盡英雄血。痛女貞、一木本難支,甘摧折。云屯馬,奔如沸。雷轟炮,聲如接。是誰向、黃沙白草,返魂偏爇。烽火無情珉玉險,干戈有縫菤葹活。把團圞、八口抵馨香,同垂節。